【中醫養生】每輸次液等於做次小手術

國外視輸液為小手術,看病基本沒有輸液的。而我國醫院出於經濟利益考慮,不開輸液單子的醫生常常無法在醫院立足。而輸液打吊瓶,因其見效快、療程短而深受青睞,很多人無論什麼病,也不管病情如何,紛紛要求輸液。 特別是換季之時,感冒發燒的患者大幅增加,各大醫院輸液室人滿為患。實際上,大部分患者是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發燒,根本用不着輸液,頂多吃些葯,或者一碗薑湯配合退燒穴位的按摩,再多休息休息就會好。 下文儘可能詳盡地說明了輸液的危害所在,供各位參考。

先來看一些同輸液相關的數據:

據中國安全注射聯盟統計,我國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導致死亡的人數在39萬以上。當前有的村衛生所或醫院為了騙錢,「凡病皆吊瓶」的現象非常嚴重。哪怕是牙痛、 傷風感冒等小病,也要掛「吊瓶」。

6個醫療單位,一年之中就有326例輸液反應,其中死亡7例。輸液反應輕者頭痛、低燒、葯疹、心慌,重者高燒、寒顫、關節酸痛、煩躁、抽搐、休克甚至死亡,濫打「吊瓶」還可造成人體水、電解質平衡紊亂。

「吊瓶」中如合用七種藥物,其毒副作用就會增加50%以上。

專家調查發現,95%以上的人不知道濫用輸液及不安全注射的危害。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70%以上的輸液為不必要的輸液。觸目驚心的濫用輸液已給人類帶來重大災難而我國已成了重災區。

有一學者對一個一生輸過40升「吊瓶」的屍體進行解剖,發現該屍體僅肺部就有500多個肉芽腫及大量微血管塞堵。

國家《藥典》中規定的液體藥品中含有的不容性微粒直徑不能超過10毫微米。但是有調查卻發現,市場上銷售的很多輸液藥品含有的不容性微粒直徑都超過了這一規定,有的甚至達到50毫微米以上。

任何質量好的注射劑都達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標準。 北京某醫院在對「吊瓶」檢查中發現,在1毫升20%甘露醇藥液中,可查出粒徑4~30微米的微粒598個。在1毫升50%葡萄糖加入青霉素的藥液中可檢出 粒徑2~16微米的微粒542個。一毫升藥液中含有這麼多微粒,那500毫升藥液中就會有20萬個微粒。由於人體最小的毛細血管的直徑只有4~7微米,如果經常打「吊瓶」,藥液中超過4微米的微粒就會蓄積在心、肺、肝、腎、肌肉、皮膚等毛細血管中,長此下去,就會直接造成微血管血栓、出血及靜脈壓增高、肺動脈高壓、肺纖維化並致癌。微粒堵積還會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組織缺血、缺氧、水腫和炎症、過敏等。

……

老一輩專家提出的「能口服就不肌注,能肌注就不靜滴」的用藥原則越來越被忽視,隨着社會的發展,藥品不再短缺,人們為了追求高效率、快節奏的生活,強調一步到位,動輒就進行輸液治療,已經帶來了許多嚴重的不良後果,以至於國外同行把我們醫生稱之為「水大夫」!
輸液常見的四種危害:

危害(一)

據統計用電鏡觀察每瓶輸入人體的液體里有大約30萬個直徑在10–30?玻璃碎屑及橡膠微粒,而人體毛細血管直徑只有10?,所以這些看不見的微粒將沉積在肺臟導致肺功能下降,現代人肺功能下降、肺活量降低與此不無關係!

危害(二)

輸液過多過快將引起急性心衰,長期輸液將加重心臟和腎臟負擔,心腎衰竭是生命健康的最大威脅之一。

危害(三)

輸液過多往往伴隨着抗生素的大量濫用,導致人體菌群失調,抗病能力下降,免疫力降低以及細菌抗藥性的增加。也即讓身體本具的一套自我恢復系統越來越麻木。

危害(四)

如果消毒不嚴、操作不規範,因液體污染引起過敏反應、輸液反應等,每年全國都有不少人因此付出生命!

【女童輸液抽搐 2小時後死亡】2014年1月6日8時許,遼寧鞍山,譚詩媛在姥姥的帶領下來到了鞍鋼集團總醫院以下簡稱鞍鋼總醫院。1月1日,小詩媛因為感冒發燒,在該醫院診斷為支氣管肺炎並伴有支原體感染。醫生為其開具處方:頭孢唑肟及紅霉素靜脈滴注。「用藥的第一天護士給做的試敏,結果是正常狀態,於是連續用了5天的葯。」小詩媛的姥姥說。6日9時左右,護士將藥液滴入小詩媛的體內。「大約5分鐘後,孩子便開始感覺不舒服,很快就出現了抽搐癥狀。」小詩媛的姥姥說,「醫生和護士只是給使用了安定,我一再要求醫生將正在使用的藥液停下來,但醫生認為拔下針管後再輸液會很麻煩。」

9時20分左右,孩子父親譚先生看見女兒在不停地大口喘息,連忙給醫生跪下,「救救我的女兒。但醫生數次表示『沒事兒,這孩子因為扎安定,是睡著了』。」譚先生告訴記者,一直到10時10分,眼看孩子就要不行了,相關醫生才開始採取措施,包括按壓心臟、輸入鹽水等。大概在11時30分左右,孩子死亡。

「我們質疑院方沒有及時對孩子實施搶救,錯過搶救的最佳時間。」譚先生說,如果是因為藥物過敏所致,那麼醫院並沒有及時停止輸液或者採取有效的脫敏手段。鞍鋼總醫院院長劉新與患者家屬進行談判,院方否認錯過搶救的最佳時期的說法,並強調醫護人員沒有過錯。對於事件如何處理,院長表示要根據葯檢及屍檢結果進行處理。

無奈的「輸液病」

與口服藥物相比,輸液的過敏反應幾率更高,更易產生耐藥性。 無論小感冒還是其他什麼病,人們總以為輸液打吊瓶最保險又省事,但卻有可能成為一種「輸液病」。

因為輸液的相對藥量更大一些,而且不經過胃腸道吸收直接進入血液,效果可能更明顯。但是一般人得了感冒等病去醫院輸液,一天一般只輸一次,這樣就會造成本來應一天分三次或四次輸入的藥量一次性輸入了體內,輸完後血葯濃度要達到一個高峰,但過一段時間濃度就會降低,這樣就造成血葯濃度不穩定,就可能誘發細菌產生耐藥性。

還有就是過敏反應。相對而言, 口服藥要經過腸道吸收,將身體不需要的或對身體有害的物質過濾掉,之後才進入肝臟代謝,經過這樣一個過程之後就會降低血葯濃度,進而降低過敏反應發生的幾率。而輸液時藥物直接進入血液,發生過敏反應的幾率相對就大,而且快,甚至有些過敏反應是致命的。

輸液藥品微粒過大,長期積累,易造成肺部堵塞,影響肺臟功能。

人體最窄處的毛細血管是不超過10毫微米的,因此一旦輸液藥品微粒過大,就會在血管內造成堵塞。wu警總醫院病理科主任紀小龍指出,藥品進入血液後,全身所有的靜脈血都要迴流到一個屏障器官,即肺臟,它能起到過濾器的作用,所以只要是直徑大於毛細血管最窄處的顆粒都會被肺過濾出來,只能停留在肺里。

這些顆粒無法通過代謝排出體外,這樣就會造成肺部堵塞,肺部血管本來都是通暢的,這些顆粒積聚在肺部就使得氧氣交換不夠,人體呼吸困難。顆粒堵在血管里無法被清除出去,這時身體自動地採取第二個處理辦法,就是將這些顆粒包起來,形成一個更大的團塊。輸液時如果經常輸不合格的藥品,肺里就會積聚很多這樣的團塊。

丁輝認為,我們平時輸的液體一般是每瓶250毫升或500毫升,如果按每瓶500毫升計算的話,只要我們所輸的藥品達到80瓶,就會在我們的體內留下5000多個那樣的團塊,致使肺形成纖維化,呼吸能力就會下降,同時可能影響全身的氧的供應。

定期輸液預防心腦血管病效果值得懷疑 現在,一些中老年人定期到醫院輸點活血化淤、擴張血管的藥物,以預防血栓、冠心病或栓塞發生。但是這樣做有多大的作用呢?

北醫一院心內科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大夫認為,這樣做沒有科學依據,雖然靜脈輸液會比口服藥起效快,但停止輸液後沒有口服藥維持的時間長。而且心腦血管病的致病因素很多,特別是和人的生活、飲食習慣關係很密切,單純地依靠輸液來解決問題是荒誕的。

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請自行鑒別吸收。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註

評論列表(1條)

  • 匿名
    匿名 2018-05-12 23:17

    小病還是最好不要輸液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