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附錄2:曾國藩的修身藝術

性格決定命運,抱負決定成就,良好的品性是成功的前提。在優秀的領導者身上,我們總是能發現許多優秀的特質。但是這個世界上並沒有天生的領導。這些特質無一不是從修養中來的。自我修養,是領導者走向成功的起點。早年的曾國藩同平常人一樣,也有很多缺點,然而他憑藉著自己的修身工夫,確立了良好的品格。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修身藝術。那麼,曾國藩在修身上有哪些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呢?曾國藩修身藝術,其實無非三條:第一,倔強;第二,進取;第三,有恆。

   男兒自立 必須有倔強之氣
曾國藩的性格,受他的祖父曾玉屏和他的母親江氏的影響很大。曾玉屏常對家人

說的一句話,就是「以懦弱無剛四字為大恥」。這句話對曾國藩影響很大, 做了兩江總督之後,他還以祖父的這句話教自己的弟弟,並認為「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他說:「倔強」二字,卻不可少。功業文章,都必須有這兩個字貫注其中,否則柔靡不能成一事。孟子所說的「至剛」,孔子所說的「貞固」,都是從「倔強」兩個字中引出。我們兄弟受母親的性格影響,好處也正在於倔強。

曾國藩的倔強性格,在他最初出來帶兵的時候表現得最為突出。他是以在籍侍郎的身份出來帶兵的,沒有地盤,無糧餉,事事仰給於人。偏偏曾國藩又是勇於任事之人,因而與地方官員勢同水火,屢屢發生衝突。加上初期與太平軍作戰屢戰屢敗,更是使他的處境雪上加霜。然而在與官場政敵和與太平天國的雙重博斗中,他卻養成了一種咬牙立志、不肯認輸的脾氣。他自己將之稱之為「打脫牙,和血吞」的「挺」字功夫。他曾經說:「李申夫曾經說我與人慪氣從來不說出,而是特別能忍耐,一步步尋求自強之道,因而引用俗話說:好漢打掉了牙,和血吞下去。這正是我咬牙立志的訣竅。我曾經被京城中的權貴所唾罵,被長沙官場所唾罵,被江西官場所唾罵,也經歷過岳州之敗,靖港之敗,湖口之敗,被打掉牙的時候多了,沒有一次不是連血一塊吞下去的。」又說:「我辦理湘軍水師,一敗於靖港,再敗於湖口,將士們都願意離開水師而做陸軍。但我咬緊牙關將局面維持了下來,而後終於有了重振的機會。安慶沒有合圍的時候,祁門大營十分危急,黃德的局勢也很危險,大家都建議我撤安慶之圍,以支援祁門、黃德,但我咬緊牙關不撤,終於打下了安慶。至於南京是一個方圓百里的大城,易守難攻,我卻以孤軍將南京圍了起來,大家都說恐怕要蹈前面清軍的覆轍了,然而咬着牙堅持下來,最後竟然立了大功。」

通過這些經歷,他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凡是做事,沒有志氣是不行的,沒有倔強的性格也是不行的。

★艱難困苦,正是上天要將你磨練成英雄的好機會。

★天下的事情,如果真能夠堅忍不懈,總是可以有志者事竟成的。

★天下事只在於人如何去做,到山窮水盡的時候自然會有路走。

他甚至還說自己要寫一部「挺經」,將自己的體會教給後人。對於自己的倔強,曾國藩十分自負。有一次當他的心腹幕僚趙烈文說起李鴻章「遇到事機不順的時候,不一定能像曾國藩一樣堅韌」的時候,曾國藩立即非常得意地說:「我死了以後,應當謚為文韌公,這是邵位西說的,足下知道嗎?」

不過,倔強並不是剛愎自用。關於這一點,曾國藩說得很清楚:倔強之氣是絕對不能沒有的。但倔強與剛愎自用有根本的區別。古人說:自勝謂之強。像不習慣於早起,而強迫自己不到天明就起;不慣於莊重嚴肅,而強迫自己坐在那裡;不習慣於勞苦,而強迫自己與士卒同甘共苦。這就是倔強。非要壓過別人,這就是剛愎自用。二者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實際上有根本的差別,不可以不分別,不可以不注意。

所以曾國藩強調,「強」字必須以「明」字為基礎。他在給弟弟的信中說: 「強」字原是美德,我以前寄信也說「明強」二字斷不可少。只是「強」字須從「明」字做出,然後才會有始有終。如果全不明白,一味蠻橫,等到別人折之以道理,證之以後效,又重新俯首認輸,這就是前強而後弱。這就是京城所說的瞎鬧。

擔當大事,全在於明、強這兩個字。所有的事,沒有志氣和剛強都是無法成功的。即使是修身齊家,也必須以明、強為根本。「難禁風浪」這四個字說得很好,我把它再送給你。自古以來,豪傑之士都以這四個字為大忌。我家祖父教人,也以「懦弱無剛」四個字為大恥。所以男兒自立於世,一定要有倔強之氣。

什麼是「明」? 就是要明於事,明於理,明於人,明於己。曾國藩曾經有過一段十分精闢的論述:辦事要以明字為第一要義。明有兩種,一種叫高明,一種叫精明。同一個地方,只有登上高山的人才看得遙遠,只有登上城牆的人才覺得空曠,這就是高明。同一件東西,憑空估計不如用秤稱的準確,用眼打量不如用尺量的準確,這就是精明。

以明為基礎的倔強,其實就是一種定見,是一種看清問題後堅持到底的決心。兩廣總督李瀚章曾經說曾國藩「過人之處,在於堅持定見,不為浮議所搖。」曾國藩自己也常說,辦事「不要固執己見,也不要輕易聽從別人的言論。必須確實看清了利害所在,爾後再放棄自己的意見。」所以倔強的表現之一就是要有定見。

看清問題之後要堅持到底,同時,倔強與謙退也不是矛盾的。曾國藩說:「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了則不成事,太剛了則會折斷。剛並不是指的蠻橫,敢於進取而已;柔並不是指的卑弱,虛心謙讓而已。」

他還說:「 知道自己的過失,就立即自己承認,自己改正,而沒有絲毫的掩飾之心,這是最難的事情。豪傑之所以成為豪傑,聖賢之所以成為聖賢,就是在這些地方光明磊落,超出常人。」的確,勇於承認錯誤並改正錯誤,同樣也需要倔強之氣,同樣是豪傑的作為。

美國總統柯立芝曾經寫道:「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可以取代毅力。才幹也不可以——懷才不遇者比比皆是,一事無成的天才也到處可見;教育也不可以——世界上充斥着學而無用、學非所用的人;只有毅力和決心,才能無往而不勝。」此話有理。

過人的毅力是曾國藩最突出的品格。他的「男兒以懦弱無剛為恥」,他的「打脫牙、和血吞」,他的咬牙立志、不甘失敗,他的歷盡千難萬苦而不改其志,都是超出一般人的。他的成功之處,也正在這裡。
                           少年當有狂者進取之趣
    人的潛力是很大的,但每一個成功的人,都離不開積極進取的精神。曾國藩從自己一生的成敗中悟出了這樣一個道理:凡人才的高下,是由其志趣所決定的。志向、趣味低下的人,安於現狀,囿於世俗的陋見,必然越來越低賤污劣;而志向和趣味高尚的人,嚮往先賢的輝煌事功,因此也就一天比一天高明。這就像遠行一樣:如果愧奮直前,有破釜沉舟之志,那麼就會走得很遠也不覺得累;如果糊裡糊塗,沒有追求,那麼近處也是可以度日的,又何必遠行百里之外呢?他認為人只要立志,那麼聖賢豪傑的事業都是可以做到的。

人只要能自已立志,那麼聖賢豪傑,什麼事業做不成?何必藉助於人。我想做孔子孟子那樣的人,那麼日夜孜孜不倦,惟孔孟之道是學,別人誰還擋住我呢?若自己不立志,那麼雖然每天都與堯舜禹湯這些大聖大賢一起,也不過他們是他們,我是我。對我又會有什麼幫助呢? 所以他對於有進取精神的人十分重視,認為「少年不要怕丟醜,必須有狂者進取之趣。此時不進取,以後年齡大了就更不肯了。」

曾國藩6歲的時候開始隨父親讀書,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功名之心特彆強烈的人,受家庭的熏陶,曾國藩自幼也對自己的前程充滿了自信,「銳意功名,意氣自豪」,有着極其強烈的進取精神。他22歲考取了秀才,23歲又考取了舉人。雖然接着的兩次參加在京城的會試都落第了,但他並不氣餒,反而更加堅定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第三次會試,曾國藩終於天遂人願,中了進士,在朝考中又列為一等三名,改庶吉士,入翰林院庶常館深造。科舉考試的順利更加堅定了他銳意進取的意識,他原來名子城,字居武,中進士後,改名為「國藩」,意為國之藩籬的意思。他進入京城做官之後,在給弟弟們的信中他也說:「君子立志,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聖外王之業,而後不忝於父母之所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他並以「不為聖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穫,但問耕耘」四語銘於座右,用來鞭策自己努力進取。

一個以做庸人而自樂的人,註定永遠只能是一個凡夫俗子;只有那些有着遠大志向而又腳踏實地的人,才會有更大的成功機率。年輕時的曾國藩,大致可以用「自命不凡」四個字來概括。但也正是這種對自己非同凡俗的期許與定力,使得曾國藩表現出了強烈的進取精神。後來曾國藩在總結自己的經驗的時候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古人說『服了金丹,就可以換骨成仙 』,我認為一個人的志向就是他的金丹。」確實,他一生的事業,與他的志向、抱負和進取精神有着直接的關係。
                          有恆是人生的第一美德 
    曾國藩是一個有很高抱負的人,但人僅有抱負,沒有實現抱負的意志,同樣也是不行的。為了磨礪自己的志向,曾國藩曾兩次改名。曾國藩乳名寬一,名子城,字伯涵。20歲後,曾國藩給自己改號為滌生。他在日記中說:「滌,就是洗滌自己以前身上的缺點;生,就是要取袁了凡的話:從前種種,譬如昨天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

曾國藩改號滌生,說明他是一個具有很強的自律意識的人。曾國藩之所以能有所作為,就在於他能不停地磨礪自己的志向,日日反省,天天自新。他有一種強烈的洗心革面的願望,他是自己靈魂的嚴厲審判者,是自己慾望的無情拷問者,他的一生,始終在對自己的肉體和心靈進行永無休止的洗滌和更新。
                       修養需要很強的自律意識
    曾國藩入了翰林之後,又將自己原來的名字子城改為「國藩」,即暗寓「為國藩籬」之意。並做五句箴言以自礪:

★ 立志。立下遠大的志向

★ 居敬。時刻不要放縱自己

★ 主靜。保持心靈的平靜

★ 謹言。說話要謹慎

★ 有恆。有恆心,銖積寸累,自然成功

從道光十九年起,他開始寫日記,將自己每天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都一一記錄下來,並時時刻刻檢討自己的不足之處。他的日記,後來雖然略曾間斷,但時間不多;從咸豐八年六月起,就不曾中斷過一天。即使行軍、生病的時候,也照記不誤;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天為止。

不過,這個改易品性的過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曾國藩也曾經是一個普通人,年輕的時候也有浮躁的毛病,京城之中,同僚朋友的往來吃請、徵逐飲宴又幾乎無日不有,因而他的改易品性,經過了不知多少次的反覆。打開他早年的日記,他幾乎每天都在檢討自己發誓要「立志自新,重起爐冶」,與以前的自己「痛與血戰一番」。

正是在這種破壞自己的誓言與重新立志的不斷較量中,曾國藩逐漸一步步地戰勝了自己,並培養出了苦行僧一般的自律精神和堅忍強毅的意志力。他後來出山鎮壓太平天國起義,與朝廷、與地方官、與太平軍多方周旋,可以說是九死一生,屢遭拂逆,但他靠着堅忍強毅的意志力量艱苦支撐,並最終取得了勝利。這種堅忍強毅的意志力量,就是得力於他在這一時期的陶冶。

他進入垂暮之年的時候,一次,他的心腹幕僚趙烈文跟他聊天,總結他的成功經驗時,說了這樣一番話。他說:「老師的功勞絕不限於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上。一般人都知道老師用人、治軍、籌餉、整飭吏治等各方面很有成就,其實這些都是皮相之論。我跟隨老師多年,認為老師有兩項功夫為常人所不及。這也是老師能夠成功的地方。一是「不管有什麼事情發生,都是巋然不動心」,二是「飲食起居,都有一定的規矩,幾十年如一日」。這兩件事是一般人所絕對做不到的。」趙烈文又發揮說:「老師之所以成功,在於精神力量堅卓。」。曾國藩對於趙烈文的分析深以為然。

無獨有偶,梁啟超對於曾國藩的自拔於流俗,也十分感慨,認為曾國藩一生事業,即基於此。他說:「凡自古以來能成大事的,一定是自制之力很強的人。西方人不必說,古人不必說,請讓我們看看最近的人物。曾國藩自少年時候就有吸煙及晚起的毛病,後來決心戒煙,開始的時候煙癮十分頑強,無法克服;而曾國藩視之如大敵,一定要拔其根株而後已。他此後能鎮壓太平天國,正與他能夠克服了十幾年的積習是同一精神。從普通人的眼光來看,豈不以為區區小節,無關大禮嗎?而不知道制之有節,行之有恆,實在是人生品格的第一大事。善於觀察人的,每每於這些地方體現出觀察人的眼力。」

曾國藩的為官之道,說白了,就是一種智慧。而這種智慧,主要是來自於中國傳統文化。曾國藩確實是一個悟透了中國文化的人,他的為人行事,也無不體現出中國文化的影響。他的以天下為己任,明顯體現出儒生的進取精神;他的「花未全開月未圓」、「晚場善退」,明顯體現出道家的影響;他的治亂世用重典,學的是所謂的「申商之術」,他的儉以奉身、勤以治事,則明顯體現出的是墨家的影響。儒、道、法、墨四家的思想,在曾國藩身上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從文化的角度來說,曾國藩就是傳統文化的化身。他非常善於將性理之學與經世致用結合貫通,他講究人生理想,講求精神境界,講求道德修養與自我完善,他的反省內求,日新又新,磨礪意志,勤儉刻苦,力戒虛驕,以恆為本等修身原則,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秀美德。他以一介儒生,居然將燃燒了大半個中國的太平天國革命的烈火給撲滅了下去,這其中自然也有他成功的經驗。曾國藩是一個理學家,他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但又絕對不是一個書獃子。毛澤東曾經說:「吾於近人,獨服曾國藩。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美無缺,設使易以他人,豈能若是?」陳毅元帥也說過:「曾國藩用兵很有一套,在軍事上很值得研究。」

其實何止是軍事,曾國藩為官一生,他的「以天下為己任」的追求,他的憂患意識,他的打脫牙和血吞的剛毅精神,他對子弟、子女的教育方法,他在逆境之中所表現出來的政治智慧,都是很值得研究的。尤其是曾國藩是一個很善於概括的人,他在不經意中留下的許多話,充滿了哲理性,可以說既是他為官一生的經驗總結,也體現了傳統文化的深厚之所在。這些話,完全是可以當作格言來讀的。

曾國藩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他有他的局限,他有他的缺點。他的彷徨,他的鬱悶,他的內心矛盾,他的焦慮緊張,都與普通人沒有什麼區別。他三次自殺,他屢戰屢敗,他是在不斷地與自我作戰的歷程中一步步地完成他的「功業」的。他的成功,從根本上來說,還是出於那堅韌不拔的精神。

梁啟超評價曾國藩時有一段非常精闢的話:

「曾國藩並沒有超群絕倫的才華。在當時的著名人物中,他可以說是最不聰明的一個。他的一生,也一直在逆境之中,然而他立德、立功、立言,達到了古人所說的三不朽的境界,他的成就震古爍今,沒有一個人能跟他比,這是什麼原因呢?他一生得力的地方,在於立志自拔於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歷盡百千險阻而不屈服;他不求近效,銖積寸累,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恆,帥之以誠,勇猛精進,堅苦卓絕,如此而已!如此而已!」

【按:推薦閱讀《曾國藩:三十歲以前是庸人》,這是一篇非常好的修身文章。該文內容可讀性、借鑒性很強,講述了曾國藩是如何經過「脫胎換骨」的修身過程成長為棟樑之材的詳細經歷,是每一個立志戒色修身之人不可不讀的好文,可在網上下載該文學習。關於研究曾國藩修身的書籍比較多,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購買。】

附錄:

曾國藩修身日課

    主敬:整齊嚴肅,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早起:黎明即起,醒後勿沾戀。

    讀書不二:一書未完,不看他書。每日須讀十頁

    讀史:二十三史每日十頁,雖有事不間斷。

    謹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保身:節勞、節慾、節飲食。將自己作養病之人。

日知其所亡: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有求深意是徇人。寫日記,須端楷,凡日間過惡(身過、心過、口過)皆需一一記出。

月無忘其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之多寡,養氣之盛否。不可一昧耽着,最易溺心喪志。

    作字:飯後寫字半時。凡筆墨應酬,當作自己課程。凡事不待明日,取積愈難清。

    夜不出門:曠功疲神,切戒切戒。

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請自行鑒別吸收。 添加站長微信:zq51099 免費領取《心理學戒色100講》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註

評論列表(3條)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