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附錄1:緬懷「點燈的人」

二零一二年九月三十日晚,即壬辰年八月十五中秋月圓之夜,一位慈悲可親的老人靜靜地走了,這位老人就是一代國學宗師南懷瑾先生。

華枝春滿  天心月圓

來自全國各地、港澳台、美歐等地二百多人,滿懷崇敬、痛惜之情,在太湖大學堂舉行了南懷瑾先生祭奠告別儀式,為南先生送別。

南懷瑾先生一生講學傳道幾十年,受教受益者無數。這次仙逝,等於上了他一生中最後一堂大課。短時間內牽動了億萬人的心,不僅僅是國內,還有國外的很多華人朋友和外國朋友。無數人在這堂課中難過、反思、反省,甚至懺悔、發願要改變自己。《懷師》紀念網站的文章、留言很感人,而這些文章、留言絕大部分竟是沒有當面見過南師的人寫下的。

南懷瑾先生(1918~2012),浙江樂清人,中國當代教育家、詩文學家、武術家、禪學家、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國學大師。南先生少年時受過嚴格的私塾教育,天資聰穎,一生有從軍、修道、經商、執教的豐富經歷。十九歲以前廣泛涉獵經史子集、諸子百家、醫藥武藝。三十歲前遍閱天下古書,閱讀了《四庫備要》、《道藏》、《大藏經》,具備了世間與出世間的淵博學問,精通儒、釋、道三家以及諸子百家經典。南懷瑾先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和弘揚者,在國家民族經歷前所未有歷史大變局的關鍵時刻,投身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救亡與重建工作,續接中華文化的命脈,融通古今中外文化精華,是一位為蒼生立心的繼往開來者。

南懷瑾先生是中國近代以來以民間力量積極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先驅,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傳播者、捍衛者、傳統文化的極大成就者。他走了,是中華文化的一大損失。

當代弘揚傳統文化的先驅

    南懷瑾先生生於一九一八年三月十八日,時逢軍閥割據、喪權辱國的年代,第二年(一九一九年)便爆發了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五四」愛國救亡運動。從鴉片戰爭到一九一九年,近八十年的時間裏,中國屢遭西方殖民主義者侵略欺凌,從政治、經濟到文化深受殖民之害。「五四」之後,中國人民終於奮起抗爭,在國共兩黨合作之下,推翻了北洋軍閥統治,實現了南北統一。

  與此同時,一些留學美日歐歸來的學者以西學觀點批判中國傳統文化,提出打倒傳統文化,有的還主張「全盤西化」,引起了當時很多知識分子的極力反對,認為那是自毀長城,切斷民族文化命脈。然而,中國傳統文化最終在「愚昧、封建、落後」的標籤下被批判掃蕩,幾近斷滅,這是中國歷史文化五千年以來未有之歷史大危機。從此以後西方來的各種思想在中國主流舞台上激蕩紛呈,困惑與求索,痛苦與不安,爭論與爭議,也從未停止過。人文文化的荒蕪,造成了信仰危機、道德危機、靈魂危機、社會危機……

   南懷瑾先生(以下簡稱南師)就成長在這個令人窒息的憂患環境里,親眼目睹了國家和民族命運處在生死存亡的邊緣,青年時代的他憂心如焚。抗日戰爭爆發,南師激於民族大義,投筆從戎,躍馬西南,屯墾戍邊,在川康雲貴邊境任大小涼山墾殖公司總經理兼自衛團總指揮,馳騁一方。他有一首詩反映了這段時期的萬丈豪情:「東風驕日九州憂,一局殘棋尚未收。雲散瀾滄江嶺上,有人躍馬拭吳鉤!」後來,鑒於國民黨中央和地方勢力各有圖謀,南師審時度勢,改變了人生方向,掛印而去,重返成都在中央軍校學習並擔任武術教官與政治指導員。在中央軍校期間,南師結識袁煥仙大居士,因參禪而悟道。遂立志重續中國文化斷層,並離開了軍校。

青年時期的南師,二十五歲於袁煥仙先生處參禪悟道之後,他深感傳統文化如果斷滅,中華民族將萬劫不復,比亡國還危險一萬倍。為弘揚儒釋道諸子百家,接續中華文化斷層,二十六歲的南師毅然上峨眉山閱大藏經。一天夜裡,他在峨眉山頂當眾發宏誓願:將來下山弘揚儒釋道諸子百家,接續中華傳統文化斷層……話音剛落,夜空下的山谷突然燦如白晝,並伴隨裂空之響。在場眾人無不震撼,無不對南師的宏深誓願讚歎敬佩!

三年閉關閱藏圓滿結束之後,南師下山開始了弘揚傳統文化之旅。南師先後講學於雲南大學、四川大學等校。一九四九年赴台灣後,任文化大學、輔仁大學、政治大學以及其他大學、研究所等教授。一九八五年,旅居美國三年。一九八八年,南師毅然回師香港。在香港十五年期間,他講學不輟。期間曾受有關方面敦請,為海峽兩岸密使的秘密談判牽線搭橋,開啟了「汪辜會談」,最終促成兩岸達成「九二共識」協議,為祖國的和平統一大業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2000年,年屆八十三歲的南師力排眾議,做出回內地弘揚傳統文化的決定,選址蘇州吳江七都廟港,籌建太湖大學堂,為重續中華文化斷層不辭勞瘁、鞠躬盡瘁。2006年,太湖大學堂順利落成啟用,八十九歲的南師從此長期在太湖大學堂弘揚傳統文化,直至2012年仙逝。

南師從峨眉山發宏誓願直至2012年中秋,首尾整整70年,為了國家、民族,為了天下蒼生的福祉,續接傳統文化的斷層,艱辛備嘗,卻矢志不移,行人之所難行,忍人之所難忍,不折不扣實踐着諾言,也終於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功德圓滿如中秋之月。

知君兩件關心事   世上蒼生架上書

早在七十多年前,南師才二十歲出頭,一位知交朋友錢吉先生為南師贈詩一首:「俠骨柔情天付予,臨風玉樹立中衢。知君兩件關心事,世上蒼生架上書。」南師一生的行誼,就是關心蒼生、關心文化兩件大事。

南師認為,一個沒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沒有自己的文化,一個民族就不會有凝聚力,始終像一盤散沙。沒有自己的文化,一個民族就不會有創造力,只會跟外國人後面模仿。沒有自己的文化,一個民族就不會有自信心,也不可能得到外人的尊重。因此,南師一輩子從事傳統文化的推廣普及工作。

自從二十六歲在峨眉山宏深誓願,南師就把弘揚傳統文化接續中華文脈做為自己畢生努力的方向。南師正是以如此宏偉的目標和寬廣胸懷,一輩子從事文化傳播與人性教化的事業。南師為弘揚傳統文化而努力了七十載,期間篳路藍縷,但南師獨立而不改,矢志而不渝。用他自己的話說,數十年來一直在各種困難與障礙的夾縫中,勉強做一點事。可以說,南師在中國歷史文化命若懸絲的關頭,不惜犧牲自己、犧牲家庭,苦心孤詣,下了一盤大棋。七十年,一盤棋!每一步,浸透了他多少的心血與艱辛!這盤棋對歷史文化的深遠影響,必定歷久而彌新,歷久而為更多人所理解。

綜觀南師一生,自覺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為己任,從大陸到台灣,從台灣到美國,從美國到香港,再從香港回大陸,一直苦心孤詣為重建中華文化奔走。他親自撰寫或由弟子整理他闡釋傳統文化的著述,回大陸前出版了三十種,在太湖大學堂六年,又整理出版了二十多種,總共出版五十餘種。有幾種還被翻譯成英語、法語、韓語、日語、荷蘭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意大利語、羅馬尼亞語等多國文字在世界各國出版,影響廣泛。《禪海蠡測》、《論語別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說》、《原本大學微言》、《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金剛經說什麼》等等著述在兩岸三地一版再版,很多種書的發行數都高達幾十萬冊以上。這些著述的共同特點是以經解經,經史合參,旁徵博引,深入淺出,貫通古今,切中時弊。他不受傳統經典各家註解的局限,將經典原文和時代史料、當今的人與事結合起來,以貼近生活通俗易懂的方式幫助讀者理解原著思想,以達到古為今用、經世致用的目的。這樣,南師的著作就填平了古今文化隔閡的溝壑,填平了知識分子與大眾之間的鴻溝,成為當代各界各階層了解傳統文化的橋樑,並且對當代人做人做事也有實實在在的指導意義。

「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這二十字生動地詮釋了南老的學識與睿智以及他畢生的修養和追求。在海峽兩岸曾有一種說法,當代人不讀南懷瑾的書就不知道何為中國文化。要重新找回被摧殘而斷裂失落了的國學傳統,讀南懷瑾先生的書是一種最佳方式。南老成為兩岸最具魅力的國學大師,在中西文化界有着巨大的聲望。

有一位翻譯家評價說:「佛經上說『摩尼珠,投之濁水,水即為淸。』我相信摩尼珠般的南老師著作會慢慢地傳播到全世界,教導無數人確定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凈化心靈,得到安身立命。我永遠感恩老師,我要繼續翻譯,以弘揚南老師的著作。南老師的解釋不是一個學者的角度,所以一般的人很容易吸收,很容易了解,比較深層地穿透中國的歷史。」

有學者如此評價南師的國學著作:「老師的著作是人生經驗的寶庫,是人生智慧的寶庫。我們知道一個人如果沒有一個正確人生觀的話,他墮落虛生浪死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南老師的著作教導我們確定一個正確的人生觀,是正知正見,是天下人所需要的人生最高級課本,是對21世紀全世界人類之應病良藥,可以說是真正的生命科學。有人想讀儒佛道書的話,我常常勸他不要走冤枉路,趕快讀南老師的著作,這是捷徑。他是一位幾百年來稀有難得的善知識,真正很有福報的人才會遇到南老師的著作,千萬不要錯過。」

古國治先生在《南公懷瑾先生辭世的傷痛》一文說:「懷師一直是中國文化的護持者,中國近一百多年來,因為國體積弱,深受英法德日等國的船堅炮利之害。國人為了圖強,紛紛興起向西方學習之風,從廢除科舉到國家體制改革。這段期間,中國人一直在否定自己,否定自己的政治、否定自己的教育、否定自己的習俗、最後否定了自己的文化,你可以從南先生的書中,處處看到他為此感到傷心、痛心和擔心。因為文化是立國的精神,是立國的根基,一個人有形而無神,那是什麼樣子?中國人沒有自己獨特的精神文化思想,還叫中國人嗎?所以他講《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他講《易經》、《老子》、《莊子》、《列子》、《周易參同契》,他講《金剛經》、《圓覺經》、《維摩詰經》,譯釋《楞嚴經》、《楞伽經》,而且講得深入淺出,希望人人都能懂,能夠普及到各個層面。其目的無非為了恢復中國文化的元氣,為自己的國家民族貢獻心力、貢獻智慧,為了做這件事他舍家、舍財、捨身命,說來如何不令人傷痛?」

對於有些學者的批評、挑剔、指責,南師素來抱有錯則改,有誣不辯,有歧義不爭論原則,坦然處之。他真誠告訴讀者:「讀了我的書,希望讀者們從此更上一層樓,探索固有文化的精華所在,千萬不要把我看作是什麼專家權威學者,也不要把我講的當作標準。我從來把自己歸入非正統主流,我只是一個好學而無所成就、一無是處的人。一切是非曲直,均由讀者自己去判斷。」

南師是一個有着大氣魄、大胸襟、大擔當精神的人。身處中華傳統文化斷層的特殊歷史時期,在絕大多數國人聲討、歪曲、貶低、拋棄傳統文化的時候,他超然獨立,以超凡的遠見卓識清醒認識到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立足之本,一旦文化之根斷滅,中華民族將萬劫不復。於是在傳統文化命若遊絲的危難時刻,他毅然挺身而出、力挽狂瀾,為了國家、民族大義,畢生致力於重續中華文化之根的事業。

南師,不愧是當代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先驅,不愧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一代宗師!

功勛富貴原餘事  濟世利他重實行

南懷瑾先生不是學者,而是行者。他有一般學者的一面,著書立說、教書育人,但更可貴的是,一般學者不做或沒有能力做的,南老師做了,那就是他身體力行為國家、為民族做有益的事。

    南師不僅在講壇上、著作中,以及平日與友朋學生的言談里,表達了對民族文化發展命運的深切關懷。更令人敬佩的是,南師身體力行,經常帶頭或帶領學生在智力、財力、人力等多方面,大力支持全國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例如:實際支持希望工程;實際支持設立光華教育基金會,長期支持內地三十多所大學教育;支持廈門大學培養中醫人才;支持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培養新聞人才;支持上海交通大學培養秘書人才;支持中國人民大學建設國學院;支持上海道生醫療科技公司與上海中醫藥大學合作中醫數字化「四診儀」的研發與應用。與蘇州移動公司合作,開辦「中國文化學堂」手機課堂,做公益文化教育。應中國人民大學請求,南師為該校國學館題詞,鼓勵國學院師生「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為了滿足地方人民的願望,並藉以弘揚人文文化,敦化民風,他親自指點吳江七都老太廟文化廣場的籌建,親筆為「老太廟」、「吳泰伯」題名,捐出十八畝土地用於老太廟文化廣場核心區建設,又派出國際知名建築師登琨艷先生為老太廟文化廣場做義務的建築設計。南師為老太廟建設捐出稿費一百萬元,他說:這筆錢,是讀書人心血換來的乾淨錢,雖然不多,但也希望為當地人民的福祉與文化建設盡一份綿薄之力。南師一生對祖國文化事業的貢獻何止這些?這裡只是略提一二。

1988年,南師從美國回到香港寓居,浙江溫州市代表團來到香港拜訪了南老師。代表團團長劉市長希望老師能夠為家鄉做一件好事,促成金溫鐵路的建設。金溫鐵路的建設是孫中山先生在上個世紀初《建國綱領》裏面就提出來了。這條路使溫州同福州、杭州連接起來,鐵路開通以後和整個浙贛鐵路的總動脈聯繫上,這對溫州的發展非常有利。然而,浙江人民為這條鐵路奮鬥了八十年,七次都沒有修成功。

南老師的愛國愛鄉精神是非常強烈的,他想到自己故鄉的老百姓盼望這條鐵路盼望了八十年,很爽快地答應了,願意出來促成金溫鐵路的建設。南師從1988年開始做籌備,花了很大的精力,為這條路前後奮鬥了十年。金溫鐵路在雙方商討的時候,南老師曾經說過:「我一生說出的話,一定要做到。我做一件事,只問它應不應該做,該做的我一定去做。」在南老師的努力下,最終促成了金溫鐵路的建設。金溫鐵路建成之時,南師功成身退,一分利益不沾,把鐵路股份全部還路於民。

鐵路通車時,南師作了一首詩:「鐵路已鋪成,心憂意未平。世間須大道,何只羨車行。」南師說:區區一條人間鐵路算什麼?我是為了繼續修一條「人道之路」。

十幾年前我就讀了南師的書,但是一直不了解南師的願力是什麼。直到南師去世後,2013年我讀了周瑞金《一代宗師的教化——感念南懷瑾先生》一文,才知道70多年前26歲的南師在峨眉山頂發下道濟天下的大願:弘揚儒釋道諸子百家,接續中華傳統文化斷層!

南師真正要修的是一條「人道之路」!

眾多有識之士對南師的評價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原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先生在拜會南師之後,如是評價南師:「從那次見了南老師之後,我突然就發現,我們社會中還有這樣一個人,他對古今的了解可以說沒有人可比,沒有人可及。他的智慧從我們這一代人來看,只能仰視。他隨口而出的這些詩詞和佛學的偈頌都是用詩詞形式的,這些東西對我們來講,都是高深莫測的。我心中就有一個願望,像這樣一個智慧的老人啊,已經再也找不出第二個了,見一次就少一次,我不能失去這個機會。所以從那一年開始,我一有機會就到他這裡來。」

    南師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極高的成就,集這麼多成就於一身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美國國務院駐中國的一名高階官員曾經如此評價南師:按照傳統,中國皇帝的顧問必須是集一切文化傳統於一身的大師級人物。南先生可能是符合這種傳統的最後一人。

這是一位親見南懷瑾先生的人的評價:

我當時覺得太湖大學堂是很美的地方。因為那個時候穿長衫的人已經很少了,我們見到一個非常仙風道骨的人(南懷瑾先生),這麼得體地穿着一件藍色的長衫出來,那麼有古風。 

你不用聽他講什麼,你看一眼,就已經感覺到那種美好。就是《大學》裏面講的君子,就像玉石一樣,磨礪過的玉石。 就像那個料峭的竹子,他站在風中,你可以遠遠地感受到,一切被他融化的那種君子之象,很乾凈利落,說話很幽默,很智慧,很自信,就這樣的一個君子的樣子。

很多有緣近距離接觸南師的人,發現在他身上傳承着中國幾千年來儒家優秀的儒雅風範。《我讀南懷瑾》一書的作者練性乾對南師的評價:

  在日常生活中,在普通的人際關係中,南老師保持了儒家的優秀傳統。在進退應對之間,甚至是很小的事情上,南老師處處體現了儒者的風度,展示了儒者的高尚品德。南師的一舉手、一投足,都使人肅然起敬,想學也不一定學得會。他處處為別人着想,處處挂念着別人。南老師的道德風範,怎麼評價都不過分的。

劉雨虹女士初見南師的印象:再說南老師講佛學概論的情況。那天去聽講的人很多,一間教室坐得滿滿的。當我們這些聽講的人都坐好時,聽到有人喊:「起立!」原來講演的人到了。回頭向門口望去,但見進來的是一個瘦瘦矮矮的中年先生,他身穿中國式長袍,腳步輕快,面帶微笑。但卻使我大感驚異!因為他的面色與常人不同,那是略微發亮的淡淡的金黃色,剎那間令人想到佛像的金光(按:面帶金色是修道有成就的表現,在相學上是吉相)。這是我對南老師的初次印象。接着是兩個鐘頭的講演,等到聽完以後,行廉姐與我一致認同,這位南先生就是我們認可,足以當老師的人了。

   崔德眾先生,上海教育電視台主持人,全國電視法制節目十佳主持人,如此評價南師:

南老師不讓別人照顧他,他每天都要照顧到方方面面每一個人,不停的照顧別人,不會落下一個。老師是在一言一行,他每一時每一刻都在踐行着大乘道。他做到才教給你,不是要求你做,而是他一直在用自己做表率。

在老師的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老師對身邊任何普通人,工作人員,包括大樓的物業啊、保安啊、送快遞的年輕人啊,老師非常地恭敬。每次進門出門都低頭行禮,對每個人都如此。

老師在揮手之間,揚眉瞬目之間,舉手投足之間的一些東西,你發現那種教育會影響自己一輩子,那是種人格的影響。我們私下看老師看了很多年,受到的影響,自己做不到,也高山仰止。有的時候你會覺得那樣我實在做不到,望峰息心了,實在做不到了。但是你那種嚮往,甚至有的時候會覺得我再努力試一下會不會把自己變得更好一點,更像老師一點,這種影響卻帶了一輩子。甚至帶給自己家人自己身邊的人,人格的力量,那是人師。

儘管海內外有識之士對南師讚譽有加,但是南師為人十分低調,從不接受媒體的採訪,從不宣傳自己。他用八個字概括自己的一生,他說自己是「一無所長,一無是處」。先生是何等謙卑!

師者是燈塔   照亮未來

南師是一個有着大視野、大智慧的人,着眼於對人類命運的深度關懷和對當下世界的深切關注,融匯儒釋道諸子百家文化,推動東西方精華文化融合,做了一件前無古人的事業。

現引用《中國新聞周刊》總主筆閆肖鋒的《 師者是燈塔,為人們照亮來時的路》一文部分文字,希望引起大家對文化的思考:

南懷瑾是實幹派,不但創建太湖大學堂,之前他籌資修建的金溫鐵路被當地稱為義舉,但老先生最關心的還是中國文化傳承。「一個國家的變亂,真正基本的錯誤,是文化教育。什麼政治啊,經濟啊,還是後面的事。」

當中國榮升全球GDP第二時,我們有過短暫興奮,隨即陷入沉思。我們依然貧乏,物質上的繁榮更映照出精神上的貧乏。人們對文化的慨嘆經常是,回不去了,格式化了,脈斷了……所謂國學熱,不過是虛熱。我們的城市建築是克隆的,我們的街道是仿古的,我們的產品是山寨的,我們的思想空洞而乏味,我們的面孔矯飾而呆板,我們的腳步慌亂而匆忙……人往那兒一戳,失去了氣定神閑、收放自如。我們虛張聲勢的現代化並未帶來安全感。大國崛起了,你穿什麼上國際名利場?如果穿阿瑪尼,你永遠穿不過西方人。

淺層次講,文化就是一件衣裳,它讓你有底氣。「中體西用」抑或「西體中用」,文化人所謂「體用之爭」,如果欠缺怎樣做人的前提,什麼體、任何用都沒用。引進西方這個制度、那個規章,如果人的底色太差,什麼制度都走樣。萬丈高樓平地起,搭起現代社會的大廈需要大量有底氣的人、頂天立地的人。這就是南懷瑾先生提倡學習做人的重點。

有人如此評價南懷瑾先生:

先生是個學問上的「通人」。學貫古今中外而並不拘於書本。他不會像那些國學大師那樣用很複雜很術語的理論體系,他的學問直指人心,他的質疑一刀殺進來讓人一個激靈。先生做事「通達」。幫家鄉修鐵路,辦太湖大學堂,想好了就辦,為天下人而辦。

現代人唯西方科技馬首是瞻。其實,比科技更大的是制度,比制度更大的是文化,文化成就人心。所謂世道人心,亂在人心。人心好了,社會不會差到哪裡去。南懷瑾先生最後吟誦的詩句是:人歷長途倦老眼,事多失意怕深談。令人想起他早年的感嘆:我們這一代人,是生於憂患,死於憂患。

先生自嘲是「一無所成,一無是處」,其實他是大視野、大境界、大智慧的人。只是,世人辜負了南懷瑾。

南老雖然失望,但並不絕望,他自稱是「頑固地喜歡中國傳統文化的老頑童」。幸好還有南懷瑾。南老這樣的人是燈塔,為你照亮來時的路。未來怎麼走,要看你自己了。

所謂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師者傳的是為人處世之道,而不僅僅是指導某門某科的具體技法。南師用自己一生的言行圓滿地踐行了為師之道。 

末學生來也晚、福德也薄,從未與南師謀面,僅僅從南師著作中了解南師。雖然如此,我已經把南師做為我今生的人生導師。通過閱讀南師的書,開闊了我的視野,為我打開了人生另一片新天地,讓我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與魅力所在。南師的著作與介紹南師生平的書籍有很多,這些書大部分我都讀過。關於南師傳記,這裡特別推薦《點燈的人——南懷瑾先生紀念集》、《我讀南懷瑾》,這兩本書趣味橫生,可讀性極強,對於了解南師生平很有幫助。更重要的是這兩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局限於介紹南師生平,對於指導我們如何做人、如何修身、如何處世都有極高的借鑒意義。「懷師」網、「南懷瑾先生文教基金會」網,是南師弟子建立的南師官方網站,也是了解南師的途徑。

正如很多學者所說:南老師是一位幾百年來稀有難得的善知識,真正很有福報的人才會遇到南老師的著作,千萬不要錯過。如果想了解傳統文化,不要走冤枉路,趕快讀南老師的著作,這是捷徑。每一個立志戒色修身的人都應該好好讀一讀南老師的書,效法南師自強不息、無我利他的精神,認真遵照南師的教導做人做事。

南老這樣的人是燈塔,為你照亮人生路。未來怎麼走,要看你自己了。

後記:

謹以此文向中華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傳播者、捍衛者、逝去的一代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致敬!同時,以此表達我對南懷瑾先生辭世的深深哀思。

傳統文化是每個人的立身之本,是幸福人生的根源。我寫作本文集的目的不僅僅是幫助大家戒色,更希望大家能夠深入了解傳統文化,在傳統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獲得幸福快樂的人生。南懷瑾先生的書籍是了解傳統文化的橋樑,我介紹南師以及推薦南師書籍的目的,是希望大家通過閱讀南師文集能更進一步了解傳統文化,以傳統文化指導自己的人生,修身立命,活出精彩的人生。

南師曾經真誠告誡讀者:「讀了我的書,希望讀者們從此更上一層樓,探索固有文化的精華所在,千萬不要把我看作是什麼專家權威學者,也不要把我講的當作標準。我從來把自己歸入非正統主流,我只是一個好學而無所成就、一無是處的人。一切是非曲直,均由讀者自己去判斷。」

顯然,南師反對大家讀了他的書而對他本人進行偶像崇拜,他告誡大家要獨立思考。這也和南師書中反覆強調做人要自立自強、獨立自主是一致的。

「謗隨名高」,一個人一旦出名,誹謗、反對的聲音自然會出現,南師也不例外。現在社會各界有很多人都認可南師,但也有反對甚至誹謗南師的人。對於有些學者的批評、挑剔、指責,南師生前素來秉持有錯則改、有誣(誹謗)不辯、有歧義不爭論原則,坦然處之。

    關於南師的爭議問題,北京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員翟玉忠先生說:「學界不會完全理解他(南師),宗教界更不會完全理解他,世人也不會完全理解他……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對南師的誤解、批評,甚至誹謗都不會停止。但我始終堅信:世界上最耀眼的星辰都會有黑子,卻沒有人能阻止它普照天下!」 

針對南師本人的爭議問題,以及如何看待南師的問題,我只說一句:一切是非曲直,均由大家自己去獨立思考判斷。

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請自行鑒別吸收。 添加站長微信:zq51099 免費領取《心理學戒色100講》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註

評論列表(1條)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