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色後怎樣才能有效補足腎氣康復身體?本文就如何康復身體的養生之道再次全面、深入談一下。
葯補
一、「六味地黃丸」的補腎誤區
有些戒友腎虛很嚴重,打算看中醫吃藥補腎,這個方法可以試試,但並不是所有戒友腎虛了都要去看中醫才能恢復。
現在很多廣告宣傳一個理念:「六味地黃丸可以補腎」,給很多腎虛的人造成一個普遍誤區:六味地黃丸成了補腎專用藥,於是自己購買六味地黃丸服用治療腎虛。
其實六味地黃丸並不能治療所有的腎虛,更不能治癒腎虛引起的諸如掉發、耳鳴、健忘、腰痛、早泄、陽痿等所有病症,盲目服藥不僅造成了極大的浪費,還可能把身體吃壞。
六味地黃丸最早來源於漢朝張仲景《金匱要略》裡面的腎氣丸,主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後來宋代名醫、兒科專家錢乙將腎氣丸中的溫補藥桂枝和附子去掉,改為六味地黃丸,記載於《小兒葯證直訣》中,用來治療小兒先天不足,發育遲緩等病症。六味地黃丸原本是給小兒吃的,小兒是純陽之體,按照古人的說法,專門補腎陰就可以了,一補腎陽就容易動火,因為小童子元陽沒有泄漏。自宋代以後,六味地黃丸被後世醫家擴展應用於臨床,應用範圍逐漸發展為補腎滋陰之葯。
六味地黃丸由熟地黃、山茱萸、牡丹皮、山藥、茯苓、澤瀉組成,用於腎陰虧損,頭暈耳鳴,腰膝酸軟,潮熱,盜汗遺精。從藥方的組成來看,六味地黃丸可以達到三陰同補的效果,即補腎陰、補肝陰、補脾陰。其功能與主治是滋陰補腎,主要來補腎陰虛的。
服用中成藥一定要辨證,六味地黃丸毫不例外,也有它的禁忌症。腎虛有陰虛、陽虛、陰陽兩虛的分類,六味地黃丸適合腎陰虛的人,並不適合於所有腎虛者。
現在的戒友病情比較複雜,有些戒友雖然是腎陰虛但是脾胃弱,也不適宜吃六味地黃丸。還有的戒友是陰陽俱虛,吃了六味地黃丸體質會更加虛弱,病症進一步惡化,也不適宜吃。有一部分人體質虛弱,畏寒怕冷,手腳冰涼,腰酸無力,小便頻數,這屬於腎陽不足,陽虛的人吃六味地黃丸只會把腎氣弄得越來越寒。勃起功能障礙者服用六味地黃丸,病症會「雪上加霜」。六味地黃丸是偏於補陰的葯,配方中陰柔的葯多一些,吃了後會妨礙消化功能,因此脾胃功能弱、消化不良者慎吃。
六味地黃丸中的澤瀉已被證明是對腎有損害的中藥,長期服用可導致腎臟纖維化甚至腎功能衰竭。動物實驗表明,澤瀉具有肝毒性、腎毒性,能讓肝臟、腎臟出現腫脹、病變。曾有乙肝患者因服用含澤瀉的中藥,導致血液、肝、腎多種器官中毒而死亡。與六味地黃丸相同功效的知柏地黃丸,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加了知母、黃柏兩味清熱滋陰的葯,加強了清熱的力量,用來治療腎陰虧虛、虛火上炎的病證。知柏地黃丸更不能盲目地服用,偏性更大。
中醫看病講究辨證論治,同樣是傷腎,每個人類型也不完全相同,有的是陰虛、有的是陽虛、有的是陰陽俱虛、有的表現為虛寒、有的表現為虛熱、有的氣虛……典型的腎陰虛或者腎陽虛的人在腎虛人群中的比例非常小,很多人往往腎陰虛和腎陽虛混雜在一起,陰陽俱虛,還稍微一吃點補藥就上火,「虛不受補」。
腎為「水火之臟」、「陰陽之宅」,腎虛有陰虛和陽虛之分。但什麼是陰虛?什麼是陽虛?大多數人並不能自己做出判斷。所以六味地黃丸之類的補腎葯不可亂吃,否則會越補越虛。腎虛的戒友不要擅自買六味地黃丸吃,服藥之前最好先去諮詢中醫醫生,是腎陰虛還是腎陽虛,該不該服用六味地黃丸,服多長時間,盡量避免由於盲目用藥而造成的身體不適。
如果傷得比較重,得了嚴重的後遺症,該看病還是要看病的,不過建議大家看中醫。醫家治病的原理是「三分治病,七分養」,身體健康的恢復主要是靠人自身本有生命功能而痊癒的。
看病調理雖然在幫助人恢復身體健康方面有一定的效果,但只是起輔助的作用,並不是最根本的解決方法,信心與合理的生活方式才是根本之道。
二、葯補只是輔助手段
腎虛的戒友要想中藥調理,一定要找當地的明醫、有經驗的中醫進行診斷、開藥、調理,讓醫生來決定該吃哪些中藥,這樣是比較安全的,身體就能慢慢恢復。但是每個人年齡和傷精程度不同,治療起來就有快慢之分,所以不能著急。
中醫治病的順序是一針,二灸,三用藥。古醫書說:「善治者,治皮毛,內務大病,病在皮毛,首選外治,慎言內調。」意思是說,用藥治病如同用兵器退敵,不得已的情況下才使用兵器。用藥得當,葯能治病,用藥不當,葯能殺人,是藥物都是有毒性的,有利就有弊端。
然而即使對症下藥了,長期吃中藥對身體也是有害的。《黃帝內經》講用藥如用兵,不得已而為之。葯能治病,亦能致病。是葯都有毒,有利必有弊。又說:「一劑葯,七服,病好或病不好,不再服。再服則傷氣、傷血、傷臟」。是藥物都是有毒性的,即使是中藥也有副作用的。用藥物治病,七服藥,無論見效不見效不要再服用,多服則傷人身心。
大家要知道藥物只是起輔助的作用,雖然在幫助人恢復身體健康方面有一定的效果,但並不是最根本的解決方法。因此,以吃中藥葯補的方式來補腎,並不是最好的方法。
因為藥物有毒性,不適宜我們長期服用,而食物為中性,適合長期服用進補,因此,有句老話講「葯補不如食補」。
食補
合理飲食就是食補,食補來補腎顯然要比葯補安全很多。懂得食療相關的知識,可以讓自己恢復腎氣,吃出健康。
一、「五穀雜糧」為最好的補腎飲食。
《黃帝內經·素問》認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
之,以補精益氣」的飲食調養原則,說明了五穀雜糧在飲食中的主導地位。
《黃帝內經》中稱五穀為:”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孟子滕文公》中稱五穀為「稻、黍(亦稱黃米)、稷(jì,即穀子)、麥、菽(即大豆)」五種糧食,後多泛指各種糧食,為養育人體之主食。
五穀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等,營養配比很合乎人體需要。我國人民的飲食習慣是以碳水化合物作為熱能的主要來源,而人類的生長發育的自身修補則主要依靠蛋白質。故「五穀為養」是符合現代營養學觀點的。
中醫認為,「五穀雜糧」均為植物種子,是植物經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所結果實之精華,具足完備的四季之氣,升、降、浮、沉四氣均平,氣平以養生,濃縮了植物的所有精華,具備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古人將之定為主食,有其深刻內涵。古人將種子生長的「生命力」稱為「生機」 或「陽氣」。也就是說,我們吃主食的時候,不僅吃了各種化學營養物質,還吃糧食的「陽氣」。
衡量一種食品是否營養充足,不僅要看其化學物質組成,還要體察其「氣」是否均衡。不同的植物「氣」不同,寒熱溫涼各有所偏,這用化學手段是檢驗不出來的。五穀作為主食,是飲食中最為重要的組成成分,因為小麥、粳米、大米、小米等等,均是味甘、性平、具有「補脾胃、益氣血、和五臟」的功效。但是現在的精製大米、白面等細糧,其加工過程中把種子的皮、胚芽剝掉,損傷了種子中的生命力,缺乏生機。大米放在水裡無法發芽,營養價值大幅度降低,所以最好食用完備的種子,也就是粗糧,沒有經過細緻加工保持原始生機的糧食,其谷氣充沛,補養人的元氣最好。
只吃精米、白面是不符合平衡膳食原則的,還要吃粗雜糧。稻米、小麥屬細糧,粗雜糧是指除稻米、小麥以外的其他糧食,即玉米、蕎麥、燕麥、小米、高粱、薯類等。粗雜糧的某些微量元素,例如鐵、鎂、鋅、硒的含量要比細糧多一些。這幾種微量元素對人體健康的價值是相當大的。粗雜糧中的鉀、鈣、維生素E、葉酸、生物類黃酮的含量也比細糧豐富。
腎虛者最好少吃寒性的食物以及甜食,少吃涼拌菜。吃寒性的食物時,需加熱煮熟後才適宜食用。平時飲食以素為主,具體內容參考《吃素怎樣吃才能健康》。
五穀雜糧可養五臟。早在古代就有「一谷補一臟」的說法。大豆重養腎、大米重潤肺、小米重養脾、高粱重養肝、小麥重養心。《本草綱目》卷一寫道:「五臟更相平也,一臟不平,所勝平之。故云:安谷則昌,絕谷則亡。」這句話意思是五穀雜糧才是養生的根本,是最健康的食物,所以人的飲食應該以五穀雜糧為主。
二、養生粥可以補足腎氣
葯補不如食補,吃藥不如吃粥。食療養生中推薦粥療,歷代名醫和養生家都對粥療有極高的評價,吃粥可以補精益氣,強身健體、延年益壽。中醫認為吃粥有:治虛、強陰、壯骨、生津、明目、溫養胃氣、增長智慧之效。
(1)小米粥
做法:小米適量,小火慢慢煮熟,氣血不足者可加紅糖少許。
功效:小米具有健脾和胃、補益虛損,和中益腎,除熱,解毒之功效;還可以治療脾胃虛熱、反胃嘔吐、消渴、泄瀉等疾病。《本草綱目》說,小米「煮粥食,益丹田,補虛損,開腸胃。」經常喝小米粥,可以溫補脾腎,增強生命力,對身體虛弱的戒友不啻為一帖補養良方。
(2)印光大師提倡的滋補粥
根據印光大師的建議,結合中醫理論,提供以下食療的方法,而達滋補氣血、調理脾胃之功效,如下操作:
做法:蓮子十粒、桂圓(剝掉外殼)十枚、紅棗(掰開)十二枚、芡實(大型超市裡面或藥店都有)一兩、薏米一兩,一起用小火熬粥。
功效:補氣化濕,固腎強精。
滋補粥長期服用,對於氣血不足、脾虛久瀉,遺精帶下,心悸失眠、血虛萎黃等虛弱類疾病有良效。加大桂圓、大棗的量可以治療失眠。加大蓮子、芡實的量可治療脾胃虛弱、瀉下傷精的患者。加大薏米的量,針對濕氣較大的肌肉酸重,關節疼痛,水腫,腳氣,白帶,肺膿瘍患者。薏米里含有抑制癌細胞的成分,因此對於癌症患者,薏米粥不失為調養身體的佳品。
(3)中醫彭鑫博士推薦的補精粥:黑豆、芡實、板栗、山藥各等分放在一起煮的粥,同時吃黑芝麻鹽(見彭鑫博士文章《補精的食品之一黑芝麻 》),這也是比較好的養精粥,大家可以嘗試。
(4)其他養生粥。
養生粥有:紅薯小米粥、枸杞粥、山藥粥、紅棗粥、花生粥、百合粥、五穀養生粥、紅豆薏米粥、核桃粥、燕麥粥、黑芝麻粳米粥、銀耳白果粥、蓮藕大米粥、南瓜小米粥、五仁粥、栗子桂圓粥、五豆粥、胡蘿蔔粥、芡實粥、玉米粥、黑米八寶粥等等,這些粥對於調理五臟氣血、補腎益氣有好處,大家根據自己的體質選擇食用。我平時主要是吃小米粥,把紅棗、花生、紅薯放到小米粥里一起煮,自創「紅棗花生紅薯小米粥」。另外,我也比較喜歡吃南瓜小米粥與黑米粥。
《本草綱目》記載,紅薯「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常吃能「長壽少疾」,還能補中、和血、暖胃、健五臟。紅薯可以蒸熟吃,也可和大米、玉米渣一起熬粥。枸杞「能補腎、潤肺、生精、益氣,此乃平補之葯。」有補腎養肝、潤肺明目等功效。陰虛體質的人應注意枸杞的用量,因為枸杞性甘,溫和,用量過度能造成上火,尤其是生吃時更應減少用量。棗,味甘、性溫,能補中益氣、養血生津,用於治療「脾虛弱、氣血虧虛」等疾病。
熬粥可以選擇小米、江米、大米、黑米、麥仁、玉米仁為主,單獨或搭配著加入豆類、蓮子、薏米、芡實、百合或是花生、核桃、杏仁等堅果熬粥,或是用打糊機打成米糊來食用,更有利於消化吸收。不過不要貪多,適量搭配,一兩樣米加上一兩種豆類或堅果就可以,豆類和堅果不要太多否則油脂太大,腸胃負擔也會增大,反而無法吸收。苡米又叫薏米,高粱、薏米健脾利濕,蓮子和山藥補脾益腎,茯苓補氣,各種原料相配,可以補虛強身。
常見的黑色食品包括黑米、黑麥、紫米、黑喬麥、黑豆、黑豆豉、黑芝麻、黑木耳、黑香菇、紫菜、髮菜、海帶、黑桑椹、黑棗、栗子、龍眼肉、黑葡萄、黑松子、黑螞蟻菜等等。
黑色食物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和維生素,「黑五類」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棗、核桃,就是最典型的代表。「黑五類」的營養成分最養腎,潤五臟、補肝腎,特別適合腎虛患者。這五種食物一起熬粥,更是難得的養腎佳品。不過,補的食物要適量攝入,並不是越多越好,吃的過量,會出現頻遺。
四、不僅要補腎,脾胃也要補。
中醫講「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中醫認為,脾與腎,即「後天」與「先天」是相互資助,相互促進,在病理上亦常相互影響,互為因果。如腎陽不足,不能溫煦脾陽,而至脾陽不足。若脾陽不足,不能運化水谷精微,久則可累及腎陽不足。身體虛了,不僅僅是補腎那麼簡單,連帶的肝膽、脾胃都會虛。
「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怎麼理解呢?人體就好像一個需要電量才能運轉的機器,腎就是電池,脾胃就是充電器,大自然的五穀雜糧、蔬菜水果等食物就是電源,電池的電量就是腎所儲存的元陰、元陽。電池的電量通過充電(進食)來維持、補充。電池的電量(元陰、元陽)決定了機器是否能正常運轉(人體健康)。
脾胃有消化、吸收、輸布水谷精微之功能,而組成人體以及與生命活動密切相關的氣血則是由水谷精微所化生,所以說「脾胃為氣血化生之源」。人為什麼會衰老,死亡?其實就是先天之本的不斷枯竭,就好像再怎麼好的充電電池也不可能用一輩子一樣。道理都是相通的,因此,中醫才有節慾保精之說,孔子才有君子三戒之說,其實都是從腎為先天之本考慮的。而大家所熟悉的山藥薏米粥,就是通過調理後天從而達到強先天的目的。
中醫講究整體觀念,講脾不離胃,講胃不離脾,常脾胃並稱。脾胃不分家,養好脾的同時也要養好胃。中醫的脾胃不是現代醫學解剖學上的脾與胃,就生理和病理而言,中醫所講的脾胃包括了整個消化系統,遠遠超出解剖學意義上的脾和胃的範疇。在五行中,脾屬土,土位居中央,四方兼顧,土能生化萬物。脾與胃,一陰一陽,互為表裡,脾與胃共同參與飲食的消化吸收。胃主降濁。食物入胃,經胃的腐熟後,必須下行進入小腸,才能進一步消化吸收,故胃以降為和。脾主升清。脾氣上升,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才能輸布到全身發揮其營養功能,故脾以升為順。
《素問·靈蘭秘典論》講到:「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將脾胃的受納、運化功能比作倉廩,可以攝入食物,並輸出精微營養物質以供全身之用。人以水谷為本,胃主受納水谷,脾主運化精微營養物質。金元時代著名醫家李東垣在其《脾胃論》中指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可見脾胃在人體佔有極為重要的位置。
《黃帝內經》講:胃經主血。就是說胃是氣血生化的源頭,是我們的後天之本。人活著所需要的一切營養物質都要依靠胃腐熟,然後經過脾來將全部精華上輸給心肺等臟器。所以脾在《黃帝內經》中被稱為「諫議之官,知周出焉」。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脾需要了解四方的情況,知道各個臟腑對氣血的需要來保障供應,又被稱為倉廩之官,所以脾是五腑六髒的後勤部長,胃是氣血原料的製造者。脾胃合起來就是氣血的來源。
《黃帝內經》在「平人氣象論」中寫道: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者曰逆,逆者死!就是說正常人的脈氣都來源於胃,胃氣就是正常人的脈氣。人的脈象中如果沒有胃氣,就叫做「逆」,逆就會死亡!所以胃氣虛弱直接引發多種疾病,因為胃氣虛弱直接的結果就是氣血不足,而氣血不足才會百病纏身,這就是養護脾胃的重要性。
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髓聚而為腦,腦為髓之海;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運化升清,為人體氣機升降傳輸之樞紐。脾與腎,只有相互資助,相互促進,才能保證人身體的健康。所以要想身體康復,不僅要補腎,脾胃也要補。
五、如何補養脾胃。
養護脾胃、補氣血沒有什麼靈丹妙藥,就是一句話:好好吃飯!提到好好吃飯,有人會說我每天吃的好東西很多啊,什麼雞鴨魚肉、海參燕窩,怎麼我還是很虛弱啊?可以告訴你,你吃進去的東西沒有補氣血,都製作成垃圾了,這些東西不是生了濕就是生了痰,再不就是生了寒、生了熱,總之沒有生了氣血!為什麼呢?這就是好好吃飯究竟是該吃什麼?怎樣吃?吃多少的問題了!這個問題古人早就明明白白告訴了我們。
《黃帝內經》講:「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亦死!」就是說人生存是依靠飲食水谷為根本。水谷的精微都是由脾胃製作成氣血輸布到全身的,所以斷絕了水谷,人就要死亡。人以水谷為本,即「水與穀米」,沒有說肉、蛋、奶、補藥……只是說了糧食,五穀雜糧!糧食都是植物的種子,最精華的最有生機的部分,吃下去就會生成血。糧食,也就是我們每天的主食才是氣血的主要原料。
調養脾胃的注意點:
(一)每頓飯只吃七分飽。胃消化食物需要消耗氣血能量,吃得過飽會加重胃腸負擔,而且吃的東西也不能全部吸收。中醫養生講「若要身體安,三分飢和寒」,就是說當你離開飯桌時,感覺有三分飢餓,這是最好的狀態。
(二)主食足量、適量喝粥。在一頓飯中,粥與主食的總量要佔二分之一,也就是一半主食和粥,一半是菜肴,這樣吃下去的五穀雜糧、豆類才能給身體提供足夠的製造氣血的原料,也能讓體內的陰陽平衡。早餐和午餐的主食要量大一些,而且要多吃一些五穀雜糧、豆類,少吃那些精加工再加工的東西,晚餐就以粥、糊為主。
大家要注意一點:雖然喝粥具有養生與養胃作用,但並不是絕對的。因為每個人胃不好的原因是不同的,如果不加以區分,喝粥非但不能養胃反而會傷害到胃。對於胃酸過多引起的胃病患者來說,喝粥只會刺激身體分泌出更多的胃酸,甚至出現反酸的現象,所以這類人群是不宜喝粥的。
(三)細嚼慢咽是關鍵。通過慢慢的咀嚼可以控制食量,還能夠實現八分飽,如果是狼吞虎咽往往會過量,因為胃還來不及把吃飽了的感覺傳遞給大腦,所以經常吃的是十二三分飽,加重腸胃負擔,對身體是有害的。所以細嚼慢咽是可以達到避免長胖的功效的,因為這樣不但減少食量而且提高了吸收量,對於肥胖的人可以控制過多的進食而起到減肥的作用,又不減低氣血能量。
(四)冷飲與辛辣猛如虎,是脾胃殺手。辣椒直接刺激胃腸黏膜,燥熱之性很難疏泄出來,留在體內,入肝膽、入肺腸、入脾胃,成為燥熱郁滯,就會經常上火,到最後出現胃腸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腸炎、腸潰瘍,嚴重的消化道出血、痔瘡,膽囊炎癥結石,咽喉發炎膿腫,上火了不是用涼葯就是用抗生素來解決表相,從來也沒有考慮到內臟里的情況。辣椒、花椒是四川、湖南、湖北、雲貴等地的人天天要吃的,他們天天吃是因為那些地方暑濕很重,需要辣椒和花椒來驅逐暑濕寒氣,否則會有風濕瘺痞。北方、中原地帶氣候乾燥,沒有濕寒可除,所以大量吃了以後就只能長潰瘍、長膿瘡、長濕疹、長結石、長痔瘡,總之是吃了受罪。
由於人體陽氣夏長冬藏,中醫養生就有「夏天吃熱,冬天吃涼」的說法。夏天吃熱的,冬天吃涼的,現在人懂得這個道理的不多。春夏之際,人體內的陽氣外發到體表,體內臟器出現虛寒現象,如果這個時候吃冷飲、冷食,就會直擊臟腑。特別是夏天,「浮陽潛於表」,人體陽氣行於體表,體內陰氣最盛,內在是寒涼的,如果吃寒涼食物很容易傷及內在臟器,所以要用熱食去滋養內在。夏天人很容易貪涼,由於此時人體是開放的,寒氣容易入體,易中風寒。酷暑時節,人們貪圖冷氣、愛喝冷飲、愛吃冷盤,一杯冰鎮啤酒下肚,從裡到外、從頭到腳都透著涼快勁兒。殊不知,為貪圖這一時之快,同時也將濕邪深深地埋在了體內,成為困擾我們健康的一大隱患。尤其是年輕人常依仗身體健壯,貪圖口舌之歡,貪吃冷飲、冷飯、喝涼茶、洗冷水澡,到了秋冬就會出現陽虛的癥狀,哮喘、感冒頻繁造訪,也不足為奇了。如果夏天偶爾喝一次涼茶、吃一次冷飲,問題也不是很嚴重,但是絕對不能長期喝涼茶、吃冷飲、冷食。出了汗一定要喝一些熱茶、偏熱的粥。也可以喝薑茶,薑茶性溫可以補氣,溫暖人體內部。夏天「吃熱」能把深藏在骨骼等深處的寒氣逼出來。
冬天陽氣行於體內,人體內部陽熱最盛。冬天人很容易上火,有選擇地吃點性「涼」的食物,或是涼的食物比如冷盤,或是喝點涼開水,不但無害反而有益,也不失為一種冬季養生方法。然而很多人冬天喜歡瞎進補,補藥多溫燥之性,使體內陽熱更甚,易造成體內蘊熱,出現上火現象及一系列疾病。
現在很多人不懂養生,夏季拚命吃冷飲,冬天卻天天用麻辣火鍋、烤肉來火熱宣發,怎麼不怪病叢生呢?女孩子這樣還會患上痛經的毛病。夏天即使再熱喝水也必須是熱的,也不可以喝涼開水、吃涼飯,冰糕、汽水之類絕對不可以吃喝。
中醫認為夏季要養脾。因為夏季暑濕,脾臟最累,所以夏季要專門的健脾利濕,多吃一些姜來幫助體內發散。夏天該出汗的時候,如果用空調猛吹會導致汗液揮發不出來淤積在體內,人就容易得病。冬天燒暖氣氣溫過熱,穿件單衣還冒汗,陽氣外越就藏不住精氣,冬不藏精,春必病溫,人體在這種環境的狀態下最容易生病。
(五)吃本地、本季節的蔬菜和水果。應季和本地的蔬菜水果才是最適合自己體質和脾胃的好東西。每個季節生長的植物一定是順應這個季節的氣候、溫度、五行屬性,與我們人體在這個季節的五行屬性、陰陽消長完全一致的,在食用之後我們才能夠真正的受益。人體的五行要順從天地四季的五行,而且地域性的飲食也是為了適合當地人的人體對五行需求所產生的。不要盲目追求那些漂洋過海遠道而來的進口水果,儘管水果的果皮營養價值較高,但吃長途跋涉而來的洋水果,或者表皮特別光艷美麗的水果,一定要注意削皮,因為它們有可能經過保鮮劑處理。總之,反季節、產地距離你生活地方非常遠的蔬菜水果,吃過之後身體不太適應。
(六)不吃十大加工食品。第一油炸類,第二腌制類,第三肉製品,第四餅乾類,第五汽水、可樂食品,第六速食麵,第七罐頭類,第八冷凍食品,第九話梅、蜜餞類,第十燒烤類。這些加工食物添加了化學添加劑、防腐劑。科學研究證明,任何食品加工越深,危害就越嚴重。
(七)飯後靜養一個小時。堅決杜絕飯後馬上看書、看報、上網、看電視的行為,因為飯後氣血要供應給胃來消化食物,這個時候看書看報上網,就要調動氣血到大腦和眼睛,就會減弱胃部的供血,而胃又必須有足夠的氣血供應,因此心臟就要加力泵更多的血給這幾個器官,連鎖反應就是讓心臟、胃、大腦、眼睛都很累,而胃和心臟都受到了損害,所以最好保持飯後一小時內不要做這些事情,可以靜靜的坐一會,讓氣血充分的去胃部工作。
(八)晚飯要早吃,堅決杜絕吃夜宵。晚上不要熬夜,就要求晚飯盡量的早吃,最少距離睡覺要有兩個多小時的時間,而且不要吃得過飽,要清淡一些,避免油膩。因為十點鐘要睡覺,吃飯晚了,又吃得非常飽,胃還沒有充分的消化完飯就要睡覺了,睡覺的時候血液循環都會減慢,大量沒有消化完的食物就會讓胃得不到足夠的氣血來工作,胃不能夠充分的休息,膽汁也要參與消化,這樣還會連累肝膽,長期下去就會形成胃病和肝膽結石疾病。
什麼東西都要適量,補過了就會變寶為害!這就是中道的思想,這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做人也要和養生一樣,以中道為準繩,不偏激、不過激,這樣才能長久而平和。
豆漿的營養成分遠遠高於牛奶,喝牛奶不如喝豆漿。鮮豆漿四季都可飲用。中醫認為,春、秋飲豆漿,滋陰潤燥,調和陰陽;夏飲豆漿,消熱防暑,生津解渴;冬飲豆漿,祛寒暖胃,滋養進補。
現代營養學研究表明,一斤黃豆相當於二斤多瘦豬肉,或三斤雞蛋,或十二斤牛奶的蛋白質含量。脂肪含量也在豆類中占首位,出油率達20%;此外,還含有維生素A、B、 D、E及鈣、磷、鐵等礦物質。豆漿中富含蛋白質和鈣、磷、鐵、鋅等幾十種礦物質以及維他命A、維他命B等多種維生素。豆奶蛋白質含量比牛奶還要高,另外豆奶中還含有大豆皂甙、異黃酮、卵磷脂等有防癌健腦意義的特殊保健因子,防止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抗癌症、防衰老之功效。
豆漿可以做出很多有營養的混合型豆漿來,黃豆漿、花生豆漿、芝麻黑豆漿、枸杞豆漿、紅棗(去核)蓮子豆漿、核桃芝麻豆漿、燕麥芝麻豆漿等。
六、大魚大肉有弊端。
有人想吃葷腥的食物補腎,但是葷腥補有弊端。《黃帝內經》講:魚生火、肉生痰。經常大魚大肉的人,體內的邪氣會難以疏泄,產生內熱,身上就會長瘡疔、濕疹、潰瘍、痔瘡。認為肉類、蛋、奶比糧食、蔬菜水果有營養的觀念,需要慢慢來扭轉。
為什麼說吃肉會對人體健康不利呢?
現在的豬肉、雞肉等大多數都是養殖場裡面養大的,為了使動物能生長得很快,它們被打很多的抗生素、荷爾蒙、鎮定劑、開胃藥。牲畜所吃的飼料,在種植的時候噴洒了大量農藥來殺蟲,經過幾個月的餵食之後,動物體內所累積的農藥殘留比蔬菜水果的殘留量要高出十三倍之多。科學家發現,市場上買到的肉類中含有一種叫『膍毒』的毒素在裡面,這種毒素是由於動物在被宰殺而痛苦的時候,由於情緒的刺激所釋放出來的。科學研究表明,一位母親在盛怒情況之下用她的奶水來喂小孩,結果小孩中毒而生病了。一個人在情緒上受到刺激時,體內會產生大量的毒素。同樣,當動物在受到刺激尤其是被宰殺而痛苦的情況下,體內會產生大量毒素,當動物死亡之後,它們身上的排泄、解毒功能都停止了,這些劇毒就殘留在血液以及肌肉組織裡面。動物的屍體裡面,含有一種叫做『屍毒』的毒素,這種毒素是由於動物的屍體在腐敗的過程所引發出來的,而且是死的愈久,毒性愈強。動物一旦被殺死之後,它們的循環系統全部壞掉了,細菌開始生長,肉開始爛去,屍毒也開始產生。肉類中有大量病菌和寄生蟲。不論什麼樣的肉類,在放大鏡的下面都可以看到很多的細菌和寄生蟲,如:旋毛蟲、絛蟲、結核菌、霍亂菌等。植物的細胞有一層很硬的細胞壁,細菌攻不進去。動物的細胞沒有細胞壁,所以任何細菌都可以很快攻進去,而細菌會藉著肉本身的養分很快地漫延開來。
當我們吃進一塊肉的時候,各類毒素如抗生素、鎮定劑、荷爾蒙、開胃藥、預防針、防腐劑、農藥、膍毒以及屍毒也都同時進入了我們的身體裡面,這就難怪說現代人的文明病會這麼多了。一個人若是吃了這種含有各種毒素、各種細菌的肉類的話,實在是一種極不衛生的飲食方式。
七、素食的好處。
科學家以老鼠來做實驗,兩組老鼠分別用肉類跟穀物來飼養,經過了一段時間證明:素食老鼠的壽命比較長,對於疾病的抵抗力也比較強,即使在患病之後,素食老鼠恢復的也比較快,而用肉食餵養的老鼠卻發生嚴重的貧血症,這一點令科學家非常的訝異。
國外科學家對我國65個縣市的6500名成年人進行了幾年的大規模追蹤研究之後發現,吃低脂食物也就是米飯跟菜類的中國人,得乳癌的機會很小,直腸癌、肺癌、骨骼疏鬆症這種罹患率更低。相形之下,吃高脂食物的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他們在這方面疾病的罹患率都是世界的前幾位。
醫學專家曾經花了兩年的時間對49處寺廟249位出家人做了各項的檢查以及血液分析,又選出1057位肉食者進行測試來做比較,研究結果發現:
第一、素食者體內膽固醇含量非常低。素食者很少發生高血壓、心臟病、血管方面的疾病,而肉食者這方面的疾病發生率則偏高。
第二、素食者根本不會營養不良。葷食者的血蛋白平均在6.1~11毫克之間,素食者則在6.6~8.8之間。可見素食者的血蛋白不僅非常正常而且更為穩定。
第三、素食根本不會造成貧血。249位出家人裡面只有5位患有貧血,而這5位的貧血並不是素食所引起的,而是本身有胃腸方面的疾病或是寄生蟲所導致的。反而是那些肉食者罹患貧血的比例比素食者還要高。
或許有人會問,吃五穀、蔬菜、水果會有全部的營養嗎?不但有,而且全部都有,並且更豐富。只要吃足夠的五穀、豆類、蔬菜及水果,所獲得的營養比您吃任何的肉類都還要豐富得多。肉食的危害以及素食的好處,怎樣的飲食才是健康養生之道,推薦大家閱讀《飲食與健康》一文。
我們中國人的體質比較適合吃五穀雜糧,而不適合肉食。現在西方國家已經不提倡肉食了,在西德、美國等西方國家開始流行素食風尚了。
有醫學研究報告指出,長期高脂飲食(大葷)不僅會使腎病患者的腎病進一步加重,也會導致健康人的腎臟受損。很多戒友在吃了大葷之後,慾念變得很強烈,又是頻遺又是破戒,不利於戒色養生。所以肉類盡量不吃或是少吃,這樣對控制慾望以及身體康復很有利。
吃素食的朋友可以多吃一些麵食,因為稻子在水中生長為寒性,而小麥在土地上生長為溫性且補脾力大,所以麵食給身體提供的氣血能量比同量的米要大。吃蔬菜要吃的全,什麼是「全」呢?就是要把果實、根、莖、葉的蔬菜種類都吃全了,這樣才是營養均衡。
八、人類的生理結構適合素食。
人類的生理結構與草食性動物(包括果食性動物)的生理結構很相似,卻與肉食性動物(虎豹狼等)的生理結構區別很大。
生理區別來看:人與草食動物無爪,皮膚上布滿毛孔,可以排出大量的汗液。食肉動物有爪,皮膚無毛孔,靠舌頭排汗散熱;人的牙齒和吃草動物的牙齒一樣,無尖銳突出的前齒,食肉動物有尖銳突出的前齒可以撕裂肉塊;人與草食動物有平坦之後臼齒,構造上適合用來磨碎、咀嚼植物性食物,吃肉的動物很少先咀嚼,它們會直接吞咽食物,不需要臼齒,因此肉食動物無平坦的後臼齒磨碎食物。
消化系統來看:(1)口腔:人與草食動物的唾液腺極為發達,唾液是鹼性的,澱粉酶含量很高,方便消化穀類和水果。食肉動物口內唾液腺少,唾液為酸性,無澱粉酶來消化穀類;(2)胃:人與草食動物的胃酸比肉食動物少二十倍,肉食動物胃中有強烈的胃酸來消化堅硬的肉類骨頭;(3)大小腸:肉食動物的大小腸又短又直、皺摺不多,腸道只有身體的三倍長,故能迅速將易腐敗的肉類排出體外,肉的消化殘餘物不會停留在大小腸太久。人與草食動物的大小腸長度是身體長度的十二倍,肉食在大小腸的溫度下,更易腐敗和發酵,產生很多對身體器官有害的毒素,因此適合人的食物不是肉類。
現在的肉類食品來源於人工飼養的動物,在人工飼養的過程中,為了加速它們的成長、肥胖,改進肉的色澤與口感,動物們被強迫餵食、注射荷爾蒙以刺激成長,吃下各種開胃藥與抗生素、鎮定劑以及化學混合飼料。這些化學藥品容易導致癌症。食肉對人的身體健康有危害,因此在現代社會選擇素食或盡量少吃肉不單純是關乎信仰的問題,更多的是出於健康與長壽之道的考慮。
飲食是一門大學問,符合養生之道的飲食習慣對於恢復健康是非常有利的。然而食補並不是補腎的最好補藥,中醫養生學認為食補不如睡補。
睡補
中醫養生學認為:養生之訣,當以睡眠居先。葯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睡補。睡補是天補,是第一大補藥,比吃人蔘、燕窩、大補藥的效果還好。
中醫養生學講,「人補不及天補」。葯補、食補是人補,睡眠是天補,人補的效果永遠都不如天補的效果來得快,來的明顯。古人說的「睡眠是第一大補」、「睡眠占養生的十分之七」。
要想補足腎氣,身體快速恢復健康,第一條要做到「早睡早起」。做不到這一條,身體康復免談。因為按照傳統中醫的養生原理,「早睡早起」占人體健康的百分之七十,心態、飲食、及時調理只是各佔百分之十。
晚上9點到臨晨3點是最佳、最有效的睡眠時間,這段時間內好好睡覺,腎氣就能補足了,所以建議各位上網的人,準時九點關機下網睡覺,這對於恢復腎氣非常重要。具體參閱拙文《身體康復的關鍵——早睡早起》。
人身是個小宇宙,外面是大宇宙,大宇宙跟小宇宙是一樣的複雜,你如果能夠隨順大宇宙的運行規律,那你一定健康長壽,百病不生,你要違背大宇宙的運行規律,那麻煩就來了。
睡補是補腎第一大補藥,既不花錢,又快速、高效、安全。
「三陽開泰」養生法
《黃帝內經》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陽者衛外而為固也」,就是指人體有抵禦外邪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陽氣。衛是衛兵、保衛之意,陽氣好比人體的衛兵,它們分布在肌膚表層,負責抵制一切外邪,保衛人體的安全。人只要陽氣旺盛,就可以百病不侵。所以養護陽氣是養生治病之本。中醫認為,「陽強則壽,陽衰則夭」,要想擁有健康的身體,要想長命百歲,人體必須擁有充足的陽氣。
「三陽開泰」出自《易經》六十四卦之中的泰卦。古人發現冬至那天白晝最短,往後白晝漸長,故認為冬至是「一陽生」,十二月是「二陽生」,正月則是「三陽開泰」。「三陽」表示陰氣漸去陽氣始生,冬去春來,萬物復甦。 「泰」是卦名,天地交而萬物通也。「開泰」則表示吉祥亨通,有好運即將降臨之意。人體的陽氣升發也有類似的漸變過程,人體健康的「三陽開泰」,即動能昇陽、善能昇陽、喜能昇陽。
一、動能昇陽——運動養生
三國名醫華佗創編的《五禽戲》里講:「動搖則谷氣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人只要動一動,搖一搖,氣血就會流通,百病不生了,這是對「動則昇陽」的詮釋。
現代社會是以腦力勞動為主體的,人們大多動搖的是精神,不動的是身體。上班時坐在辦公室里,出門就坐車,回家又坐在沙發上看半宿電視,一天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坐著的,不動則陽氣不得升發,氣血都瘀滯了,長此以往身體怎能不病呢?動搖精神損耗的是我們的陽氣,適當動搖身體則能升發陽氣,所以要想身體健康,就一定得先讓身體動起來。
如果你體內陽氣嚴重的不足,陰氣過盛,可以選擇一些柔和舒緩的傳統功法,如養生樁、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固腎功、五體投地功、鳥飛式等。運動有一個標準,就是以心臟不劇烈跳動,身體微微出汗發熱為宜,運動過度反而會傷害身體。其他養生保健功法如六字訣、叩齒吞津保健法、易筋經、打坐、蹲牆功、通臂勁、鐵板橋、叩齒擦腎腰、鳴天鼓、擦湧泉、穴位按摩、經絡操等也相當不錯,這些功法對於恢復腎氣非常有幫助,可選擇其中一種或幾種長期堅持,補腎強身很有幫助。
在鍛煉時間的選擇上,按照動則昇陽、靜則生陰的原理,上午和春夏都屬於陽長陰消的階段,陽主動,動則昇陽,所以陽虛的人應該在上午鍛煉。相反,傍晚和秋冬屬陰長陽消的階段,陰主靜,靜則生陰,那麼陰虛的人,當然應選擇傍晚靜養,效果會更好。
每天散步一小時是最好的養生方式。每天走路一小時,因為走路無形中就是在活動腎經和膀胱經,尤其是走太極步,對這兩條經絡的鍛煉效果非常好,相信練過太極拳的網友應該能夠掌握要領,實在不行,就邁開腿儘力邁大步(注意不要氣喘吁吁)走路,拉開腿後面和後內側膀胱經和腎經,有道是:「百練不如一走」,很多腎病專家治療腎病時,就主張病人應當每天走路一小時,活動腎經膀胱經。
鍛煉的時候要嚴格控制鍛煉量和出汗量,並不是越多越好。中醫講:「蓋汗之為物,以陽氣為運用,以陰精為材料」,汗液就是陽氣蒸騰陰液所致,因此出汗過多會損傷陽氣。中醫又講:大汗亡陽。出大汗就是一種人體陽氣與能量的消耗過程,對身體恢復很不利。偶爾一次大汗損害還小,如果經常出大汗,人很快就會虛掉。有戒友聽說跑步好,就天天跑好幾公里,運動量很大,結果身體恢復反而不理想。
不少戒友採用跑步方式鍛煉身體,慢跑時要注意對出汗量嚴格控制,每次身體發熱快要出汗時,要降低運動強度,改慢跑為快走,這樣就可以把出汗量控制在微汗的程度。冬季鍛煉時,應該盡量避免出汗。《黃帝內經》說冬季養生要「無泄皮膚」,意思是說不要使皮膚開泄而出汗。
《內經靈樞》上稱:「人到四十,陽氣不足。損與日至。」意思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陽氣會逐漸虧耗。具體是以靜養為主、動養為輔,還是以動養為主、靜養為輔,這要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來具體安排。
二、善能昇陽——行善養生
「善」包括語善、視善、行善、心善。
(1)語善昇陽。說一些鼓勵人、激勵人、和顏愛語、正面的、柔和的話,不說罵人的話或刺激人的話。在肯定的陽性語言激勵下,人的陽氣就會持續得到升發,身心都會得到平衡的發展。古人講,「良言一句三冬暖」,講的就是語善昇陽的道理。
(2)視善昇陽。眼睛經常去看美好的事物,不看暴力色情的內容,多看大自然的美景,陶冶情操,遠離低級趣味。風景秀麗的名山大川,是天地間的大美,所以久居塵世的人要經常出去看看,以此養目調心。親近大自然的過程,也是與天地交換能量,升發陽氣的過程。生活中不要總看到社會、人生的陰暗面,凡事要多看陽光的、積極的一面。如此就能做到隨處視善了。
(3)行善昇陽。就是多做好事,善事。比如捐款助人、做義工、宣傳戒邪淫、放生等等。汶川大地震,無數人伸出了關愛之手,捐出善款,還有的人做義工,親自到一線去支援災區,這都是行善的表現。再比如一個人用車拉著一車煤或者其他貨物,爬高坡時上不去了,這時你幫他推一把,過了這個坡以後,拉車的人會回頭道一聲謝謝。這個時候你心裡是什麼感覺呢?一定會感覺到暖暖的,這種暖就是陽氣升發的表現。做善事時,人的心情是舒暢的。乃至撿起一個煙頭扔進垃圾桶,這也是好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日常生活中幫助他人的行為都是行善。
(4)善心昇陽。傷精不可怕,可怕的是內心的冷漠和陰暗。孝順的人,慢慢的智慧就會開,身體自動就會恢復正常。真正孝順父母的人,身體都非常好,眼神都很有定力,元氣足,內心也非常清凈,厭惡黃色淫穢的東西,這都是陽氣足之後自動的表現。腎虛傷精的戒友們要反省是否自己頂撞父母、讓父母操心、愛和父母鬧彆扭、讓父母日夜焦慮愁苦。平時多想想父母恩德,把自己變成孝子,相信你的身體迅速就會復原,眼睛變得有神、有定力並不很難。
「善能生陽」,人要有了善心,陽氣就慢慢開始恢復,陰氣就慢慢開始消退。善心包括五德,就是仁、義、禮、智、信五種內在的良好德性,這叫內五行。內五行是生命的五種葯,直接調整身體速度非常快,很多病的根本原因也是這五種德性的不圓滿所導致的木火土金水五行不全,外在表現就是心肝脾肺腎五臟不和,再往外表現就是疾病了。
善能使人陽氣足。平時堅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善事,並做到語善、視善、心善,體內陰氣就退了,陽氣迅速恢復,身體容易恢復健康。
三、喜能昇陽——心態養生
古人說,喜則陽氣生。生活當中應該是很好做到的,多想一些高興的事情,看一些積極健康、歡快的娛樂節目,聽自己喜歡的歌曲,讀自己喜歡的書,業餘時間多做自己喜歡的事,培養琴棋書畫方面的業餘愛好,自娛自樂、陶冶性情,都可以使人的陽氣升發。讓自己保持一個積極、向上、陽光的心態,可以影響自己的五臟六腑的內五行,對身體的滋養比吃靈丹妙藥都管用。
儘管千百年來,善惡有報一直以口耳相傳的形式,在民間廣泛流傳,很多書籍也記載了大量翔實的實例,可以證明善惡有報的真實性,但中間的過程如何運作,卻難以使人們接受和理解。畢竟,誰也看不見過程的轉化關係,只能單純的看到報應的結果。
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生命倫理學教授史蒂芬‧波斯特和吉爾‧奈馬克從現代科學和醫學的角度出發,對人的種種善行,在「付出」與「回報」之間究竟能產生什麼樣的關係進行了深度的研究。研究人員制定了一個詳細的測量表,並長期追蹤一些樂於付出的人,分門別類的對每一種「付出」帶來的「回報」進行物理統計和生理分析。經過研究後科學家最後發現:善行對人的心理和身體健康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宅心仁厚、樂善好施的人,其自身的社會能力、判斷能力、正面情緒、心態等都會全面提升。
科學家在神經化學領域的研究中發現:當人心懷善念時,人體內會分泌出令細胞健康的神經傳導物質,免疫細胞也變的活躍,人就不容易生病,正念常存,人的免疫系統就強健。科學家在心理實驗室中的試驗顯示,人的惡念能引起生理上的化學物質變化,在血液中產生一種毒素。當人心存惡意、負面思考時,走的是相反的神經系統,即負向系統被激發啟動,而正向系統被抑制住,身體機能的良性循環會被破壞。所以善良正直的人往往更加健康長壽。
美國耶魯大學和加州大學合作研究了「社會關係如何影響人的死亡率」課題,工作者隨機抽取了7000人進行了長達9年的跟蹤調查,統計研究發現,樂於助人且與他人相處融洽的人,其健康狀況和預期壽命明顯優於常懷惡意、心胸狹隘、損人利己的人,而後者的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1.5到2倍。在不同種族、階層、健身習慣的人群中,都得出了相同的結論。於是科學家公布了研究成果:行善能延長人的壽命。
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哪怕對別人一個會心的微笑,傳遞一個友好的幽默的表情,這些簡單的行為,都會引起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濃度增加。這個結論和中醫上講的「喜生陽」是相符合的。
更多不同的實驗都得出了相同的結論:純凈、慈善、正面的思想狀態能令生命健康喜悅,而惡念會讓機體組織失衡與病變。這是在生理醫學領域中的發現,而這些早在幾千年前的中國古籍中都有系統的闡述,如孔子說過的「仁者壽」、醫學古籍中講過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等等。
「三陽開泰」養生法就是《戒色七部曲》的健身、行善、奮鬥(行動),所以說《戒色七部曲》也是《養生七部曲》。
節用保身的原則
一、身體康復的前提——嚴格戒邪淫
《黃帝內經》中非常注重人體的陽氣,認為對人體陽氣損耗最大的莫過於房事,縱慾減壽、百病叢生。很多人沉迷手淫一段時間,發現自己精神萎靡,身體健康狀態下滑,這就是傷陽氣的表現。
身體康復的前提就是:嚴格戒邪淫。戒除手淫、看黃色書刊、網站、圖片、視頻等黃色內容的所有行為和心理,從根上杜絕元氣泄漏的行為。有家室的網友,可以跟配偶商量好,節制每月房事的次數為1–2次,如果能杜絕房事一段時間當然是最好不過了。如果嚴格戒邪淫這一前提做不到,身體康復就不要談了,因為一邊在補,一邊在泄,這樣身體永遠都不可能康復。
二、杜絕其他傷身的不良生活習慣
煙癮、酒癮、網癮、玩手機、看電視、熬夜、久坐、久視、常食寒涼的食物、濫用抗生素、吹冷空調等,這些都傷陽氣的,是傷害身體的不良生活習慣,應當戒除。
《黃帝內經》上面說:「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視傷血,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久卧傷氣,是傷肺陽。脾主肌肉,久坐傷肉就傷了脾陽。坐辦公室的人做十趾挖地,十個腳趾不斷地挖地,坐一個小時你就挖兩分鐘,那你脾陽就不會虛。久視傷血,肝開竅於目,用眼睛用多了是很耗陽氣,看多了其實就是傷血,傷了心肝脾這三髒的陽氣。
看電視、上網、看手機、玩電腦非常消耗腦力體力精力,連續上網兩個小時比看書四個小時都累。電腦屏幕不斷閃滅刷新,很容易對眼睛造成疲勞感,肝腎同源,肝開竅於目,長期上網的人黑眼圈,眼睛乾澀,而且精力不能集中,這都造成了精力的虧乏。少看電視、少上網,工作需要者除外。
因此建議網友:工作一段時間,關掉電腦,到公園、樓下散散步、練練拳、晒晒太陽,對健康的恢復很有幫助的。
「回歸自然」養生法
回歸自然就是「自然療法」。「自然療法」是應用自然界中與人有直接關係的物質,如空氣、陽光、山水能量場、磁場,以及樹木花草的生物能量場,讓人身心恢復健康的療法。
《道德經》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古人講「天人合一」,認為天地人為三才,天地是大宇宙,人身是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無時無刻不受天地的影響,人道循環順應了天道循環的規律,才能健康長壽。
為什麼古代很多修道、修仙之人隱居到風光秀美的深山之中修鍊?是為了吸取天地之精華、靈氣。風光秀美的名山大川的能量場、磁場以及樹木花草的生物能量場具有調理身心、健康長壽的能量,這個能量場、磁場也就是古人所說天地之精華、靈氣。有一個修道家的人說,一個人在風景幽美的山林之中住上一個月,會自然而然地把那個地方的天地靈氣吸收到自己身體上來。
現在是網路時代,很多人整天生活、學習、工作在鋼筋水泥之中,或是宅在家裡不出門,熬夜久坐沉迷於網路、電視、手機等電磁輻射里,與大自然接觸極少,這種生活方法對於身心健康極為不利。因此建議大家經常去公園、郊外散步、爬山、臨水。親近大自然的過程,也是與天地交換能量,升發陽氣的過程。很多人在大自然中走一圈,煩惱沒有了,心情舒暢了,有一種超脫的感覺。養生的最高境界也是養心,大自然對於調心、調身很有幫助。
生活在大城市裡附近沒有優美的自然環境怎麼辦?「自然療法」的本質是戶外活動,只要不經常宅在家裡,每天堅持到室外多散散步也是很好的。外出散步會比坐在家中多獲得2~3倍的新鮮氧氣,對調節心情以及呼吸循環、血液循環很有好處。
大自然具有痊癒身心的力量,對身心健康有潛移默化的正面影響。經常到室外或大自然中適當活動,從中汲取痊癒的能量,你的身心會隨之恢復健康。
小 結
身體康復(補腎)的「七大康復原則」:早睡早起(睡補)、適量運動(動昇陽)、合理飲食(食補)、行善養生(善昇陽)、心態養生(喜昇陽)、節用保身、回歸自然(室外活動)。中藥調理為輔助手段故不列入。
「七大康復原則」是從全方位、多角度進行系統的調理,本質就是養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腎虛的人在每天認真落實《戒色七部曲》日課的基礎上,注意飲食、心態、節用,就能落實好這「七大康復原則」,身體就能得到很好的康復。
評論列表(5條)
講的很好,沒得噴
@進:對,說的好
我身體最近出狀況了,身體的各種各樣的疾病都出來了,遭到報應了,我需要堅持戒色養身,恢復精氣成大業
打卡第三天 受教改造中
感謝